二化螟对杀虫单代谢抗性的分子机理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t014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化螟Chlio suppressalis (Walker)是我国重要的水稻害虫,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大暴发之后,每年仍稳定发生,对我国水稻的高产稳产带来严重影响。长期以来,二化螟在生产上主要依靠药剂防治,但受水田粮食作物钻蛀性害虫用药选择的限制,生产上经常是个别药剂的持续大量使用,致使二化螟陆续对多种高效治螟杀虫剂产生抗性,使田间药剂防治更为困难。杀虫单是沙蚕毒素类仿生农药,作用机制独特,内吸渗透性好,对水稻螟虫有特效,且环境友好,自问世以来一直是防治水稻螟虫的当家品种。尽管上世纪90年代末在局部地区暴发抗药性,但在广大中西部和北方稻区仍在使用。目前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尚无新品种上市,因此研究二化螟对杀虫单抗性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害虫抗药性涉及到解毒代谢能力增强、作用靶标敏感度下降和表皮穿透能力下降。昆虫体内与药剂抗性相关的解毒代谢酶主要是: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P450)、酯酶(ES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为了找出二化螟对杀虫单抗性相关的解毒代谢酶,本文首先对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作了抗药性监测,克隆验证了二化螟GST基因,合作完成了二化螟主要解毒酶基因的转录组和基因组分析,同时利用杀虫单诱导实验筛选出可能和杀虫单代谢抗性相关的主要解毒代谢酶基因,比较了不同地理种群的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抗性及其解毒酶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差异,为探索二化螟对沙蚕毒素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对杀虫单等药剂的抗性监测本研究首先利用初孵幼虫人工饲料药膜法和四龄幼虫点滴法比较测定了南昌二化螟种群和室内敏感种群对杀虫单的抗性。结果显示:人工饲料药膜法和点滴法的结果趋势一致,但是药膜法更加灵敏,测得的抗性更加明显。随后选用药膜法测定了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的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单、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和丙溴磷的抗性,发现2012年扬州地区二化螟对杀虫单抗性仍处于敏感水平(RR 3.8),江西南昌、浙江金华、温州、安徽和县等地区的二化螟对杀虫单都处于中抗水平(RR 13.2~29.5)。2013年监测7个地区发现,重庆万州和江苏扬州的二化螟对杀虫单均为低水平抗性(RR9.0、7.7),广西桂林、湖南湘潭、江西南昌、浙江金华和湖北武汉等5个地理种群均为中抗(RR13.5~21.7);不同地理种群对丙溴磷抗性普遍处于中、高抗水平(RR33.3~86.5),只有重庆万州种群对丙溴磷处于较敏感水平(RR 0.9);重庆万州、湖北武汉和广西桂林的二化螟种群对毒死蜱均处于敏感水平(RR 0.9~1.4),其余地区处于低抗水平(RR3.6-8.8);7个地理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普遍较敏感(RR 1.0~1.9),只有浙江金华和江西南昌种群略显抗性,分别为9.4和5.3倍。2二化螟GST基因的克隆验证及同源性分析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是一个超基因家族,广泛分布于生物体中,是一种重要的解毒酶系。在20多种昆虫中已经发现了超过百余种GST,可分为Delta、Epsilon、Omega、Sigma、Theta、Zeta等家族,其中昆虫特异的家族有Delta 和 Epsilon家族。本研究利用二化螟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进行二化螟GST基因的研究,共克隆了26条二化螟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CsGST);并通过NCBI的BlastX比对,发现最相近的物种有君主斑蝶(Danaus plexippus)、家蚕Bombyx mori)、烟实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和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其中24条分别属于Delta、Epsilon、Omega、Sigma、Theta、Zeta 6个家族,3条属于unclassified家族。利用进化树分析了和其他近缘物种GST的进化发育关系。3杀虫单对二化螟主要解毒代谢酶的诱导作用本研究以亚致死剂量处理四龄二化螟幼虫,在转录组水平分析了二化螟体内可以被杀虫单诱导的P450、EST和GST基因。先通过半定量RT-PCR分析96条P450基因、45条EST基因和26条GST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杀虫单诱导后P450基因中有13条上调,EST基因有4条上调,GST基因有2条上调。然后通过实时定量PCR,对半定量结果检测到的基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趋势和半定量结果一致,但与对照相比上调显著,且上调达2倍以上的解毒酶基因仅有13个,其中P450基因10条(CYP341、CYP9A52、CYP340、CYP338A1、CYP341B、CYP4G92、CYP321F1、 CYP304F13、CYP6AB13、CYP6AB46), EST基因3条(CsEST4、CsEST42、CsESET44)。而2条GST基因只有CsGST1上调了1.4倍。讨论认为,这些上调表达的解毒代谢酶基因可能与杀虫单的解毒代谢有关。4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抗性基因表达水平测定为探讨二化螟对杀虫单的代谢机制,本研究结合第二章的抗性水平检测结果,挑选了扬州(RR 7.7)、南昌(RR13.5)和金华(RR19.0)等对杀虫单抗性不同的地理种群,在转录组水平对比分析了这些种群的P450、EST和GST基因的表达量差异。先通过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96条P450基因、45条EST基因和26条GST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P450基因中有7条在不同地理种群中存在表达差异,EST基因也有7条,GST基因仅有2条。然后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半定量实验中筛选到的解毒代谢酶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利用SPASS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后发现,在转录水平具有显著差异的P450基因有6条(CYP4L27、CYP304F13、CYP354A、CYP6AB13. CYP9A68、CYP9A69), EST基因有5条(CsEST4、CsEST25、CsEST37、CsEST43、CsEST44), GST基因只有1条CsGST7。另外我们发现,金华种群CYP9A68的表达量是扬州低抗种群的9.8倍,南昌种群CsEST37的表达量是扬州种群的9.2倍。讨论认为,南昌和金华抗性种群中,P450和EST解毒代谢能力的提高,在抗药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明崇祯年间叶绍袁辑刊的《午梦堂集》,一经问世即引起世人瞩目,“海内流传殆遍”。其中所录《返生香》作者叶小鸾的形象,被后世文人构建为薄命才女的典型。《午梦堂集》之所以广受欢迎,除却其文学成就,也折射出我国文化中“诗人薄命”的悲剧意识,以及重视“愁苦之言”的文学传统。  关键词:《午梦堂集》 “诗人薄命” 文学传统 叶小鸾  《午梦堂集》是明崇祯年间吴江的叶绍袁编辑的一部家庭文集,其中收录了相继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知名的女作家.本文运用CiteSpace的计量学统计方法,以知网中的中文期刊作为数据来源,对国内从事莫里森及其作品研究的相关参数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发
《飘》这部经典作品,以女主角斯佳丽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美国历史为背景 ,描述了斯佳丽对艾希礼的幻想与自欺的爱情历程,以及为这样虚幻的爱情所作出的牺牲及付出的代价,同时
我国现当代作家对河流这一意象总是青睐有加,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其他体裁的作品,河流时常出现于其中,甚至担当主要角色,河流这一意象在古今中外都有着丰富的含义.于坚的诗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的现实主义大师.他一生作品不断,包括“兔子四部曲”在内的小说、诗歌、戏剧60余部.而“兔子系列”则展现了二战后美国社会的各方面巨变.厄普代克一
摘要:民俗文化在东北地区的文学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展示出多样化的民俗文化成分,对作者的文学艺术创作具有极强的推进作用,给予东北地区文学创作崭新的生机与活力。东北民俗文化元素的存在形态多样,在众多作者营造的文学艺术作品中能够在民俗文化与人物性格的塑造、社会历史场景的描写之间展开丰富的联想和结合。本文基于在文学作品中作为人物塑造辅助要素的民俗文化存在、作为环境描写辅助要素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