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国美展是当代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展览,对中国画艺术创新起着一定的引领与推动作用。入选全国美展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是当代工笔花鸟画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批作品,也体现着工笔花鸟画当前的水平及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由第一届全国美展到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选绘画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时代特色。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于2019年9月份在山东济南拉开序幕,本次展览最终入选中国画作品604件,花鸟画作品入选88件,可见数量之多,是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美展是当代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展览,对中国画艺术创新起着一定的引领与推动作用。入选全国美展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是当代工笔花鸟画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批作品,也体现着工笔花鸟画当前的水平及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由第一届全国美展到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选绘画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时代特色。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于2019年9月份在山东济南拉开序幕,本次展览最终入选中国画作品604件,花鸟画作品入选88件,可见数量之多,是近几届美展中入选花鸟画比重较大、风格形式较广的一届展览,为研究近五年当代工笔花鸟画章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入选此次美展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创作形式主要体现为:结构新奇的章法布局、气势宏大的画面意境、淡雅和谐的装饰色彩、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选择入选此次展览作品的章法进行研究,能从一个侧面体现当代工笔花鸟画的章法特点。论文分四个部分来阐述当代工笔花鸟画章法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的表现形式:第一部分讲述当代工笔花鸟画章法的概念及历史溯源,对“章法”和“当代”进行概述与界定。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当代工笔花鸟画章法的形式特征,从三个方面讲述当代工笔花鸟画呈现出的新章法特点。第三部分主要分析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工笔花鸟画作品的章法形式特征,并对比较有代表性的章法形式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阐述当代工笔花鸟画章法的艺术风格。第四部结合拼接式的章法形式在笔者毕业创作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反思,并对今后工笔花鸟画章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宋代西蜀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集技术精湛、文化表达、高雅旨趣于一体。目前国内没有与宋代西蜀园林相关的综合材料艺术创作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文献档案、考古材料等重要史料调研、分析、理解,挖掘出宋人的文化心理、情意表达、时代特征等,素材利用综合材料的多样性创作出宋代西蜀园林的艺术形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现代艺术拓展了艺术创作的空间和范围,增加了表现样式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探索出一条传统典雅文化
中国山水画至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山水画雏形到北宋时期逐渐成熟的写意画法,经历了长远的发展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山水画逐渐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和体系。山水画表现出了形神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表达了古代画家对于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画家通过对山水景物寄托情思,对山水景物进行特有的观察和描绘,动态的构建整幅画面,从而营造出了唯美悠远的意境,体现了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
自然风景题材是美术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之一,画家通过审美体验,对题材进行构思,寄情于景,能反映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至今,我国的整个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为自然风景题材的黑白木刻版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自该时期以来,自然风景题材的黑白木刻版画多为歌颂大自然的变化为内容,主要从描绘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美好生活,祖国的蓬勃发展以及大好河山面貌代替了抗日救亡时期的宣传教育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像技术已经成为大众化的媒介。在绘画艺术的长河中,西方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历史可以看出,艺术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经过时间的洗礼,两者已不可分割。其中图像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成为艺术创新的主流。衍生出的艺术品也迅速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这恰恰可以将图像作为艺术新时代的象征。20世纪计算机为基础爆发了第五次信息革命,又称之为“数字与信息化革命”计算机不再是代表科技,它将与现代美学并存。像素化图
对合成孔径雷达(SAR)实施欺骗干扰,干扰方通常需要预先侦察出SAR载机平台速度、方位向慢时间、斜视角、SAR载机平台到干扰机的最近斜距以及干扰机自身位置等关键参数,而获取这些参数通常需要复杂的侦察设备。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接收机协同的SAR欺骗干扰方法,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需复杂设备侦察上述关键参数的难题,简化了干扰系统的配置。为进一步提高该方法的干扰效果和实时性,提出了一种改进
目的:探索内分泌科加强慢病康复管理的措施与成效,提高内分泌科患者的整体护理干预质量。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5月—2019年11月治疗的124例内分泌科慢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通过常规管理方法干预。观察组通过自我管理模式进行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管理效果中的指标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紫藤是藤本类植物花鸟画表现中的重要题材,本文重点在于邹一桂紫藤画法在创作《生机》中的应用研究,以邹一桂紫藤画法研究为主线,《小山画谱》画论代表思想“八法四知”切入原文语境以考证其紫藤题材的花鸟画技法,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立足于图像学和历史学的建构,对邹一桂紫藤题材作品的临习、研究,确定了创作《生机》的创作理念、章法布局、笔墨表现等,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本文的内容。第一章阐述紫藤早期文化意蕴的
针对机载低截获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成像无法准确定位无意干扰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机载SAR成像高精度无意干扰定位技术,该方法充分利用合成孔径雷达自身搜索基线长的特征,再结合SAR回波数据的无意干扰高精度测距结果即可实现干扰的精准定位。此外,本文在定位模型的基础上详细推导了各种参数影响的理论边界,量化分析了各种条件的定位误差。最终通过仿真数据验证了
我国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所创之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共性,但就各民族而言,在共性之下,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风貌,这些独特的风貌与特征呈现出的独特视觉。在当代,少数民族艺术题材创作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主要成员之一,如“索玛花”一样盛开在辽阔的大凉山中,成为艺术的重要表现题材。中国地大物博,少数民族分支众多。新中国使得凉山彝族同胞
该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单比特多模态干扰方法,干扰机在截获SAR信号后,将其与单频阈值比较后量化为单比特数据。与传统高精度采样量化生成高逼真度假目标的欺骗干扰方法相比,单比特量化仅保留了数据的符号信息,降低了采样数据的位宽,达到简化系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基于单频阈值的单比特量化在截获SAR信号中引入了丰富的谐波分量,通过合理设计阈值的幅度、频率与相位参数,可以将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