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艾拉莫德(T614),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的单用和联合对小鼠癌症恶病质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药物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于雄性BALB/C小鼠前腋窝皮下接种小鼠结肠腺癌Colon26(C26)细胞,9天后癌症恶病质模型基本建立。4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A组:健康对照组;B组荷瘤生理盐水+0.5%甲基纤维素水溶液对照组;C组艾拉莫德(T614)治疗组;D组PDTC治疗组;E组艾拉莫德联合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治疗组。每天按时用药并监测小鼠食物摄入量,小鼠体质量及肿瘤体积。第16天,记录小鼠左侧腓肠肌重量和去瘤体重,检测血生化指标、血清IL-6,TNF-α水平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NF-κB表达。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统计学处理在SPSS13.0软件上完成。结果:前四组小鼠皮下接种colon-26细胞4~5天后,肿瘤可以于腋窝皮下触及。9天后长至约1cm3大小,小鼠开始出现颈背部毛色发暗,竖立,脱落和活动迟缓,活动减少、虚弱等表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进入恶病质状态1恶病质模型建立。2体质量变化情况及摄食量接种初始几天各组间差异并无显著性,接种后11天,荷瘤组小鼠体重都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B、C、D组第13天时体重达到最低值,E组第12天时达到最低值。此后,因为肿瘤生长迅速使得荷瘤组小鼠体重上升,各组终末体重量无统计学差异。至第16天,B组小鼠去瘤体重量降至77.6%(P<0.01),C、D、E三组治疗组小鼠去瘤体重量有所上升(P<0.05)。PDTC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P<0.05)。各组间食物摄入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3左侧腓肠肌重量C、D、E组小鼠左侧腓肠肌重量均高于B组(P<0.05),而C、D、E组之间腓肠肌重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营养指标各组小鼠治疗前后血总蛋白无统计学差别(P>0.05)。与健康组A组比,B组血清白蛋白和和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0.01),甘油三酯水平上升(P<0.05)。在治疗7天后,各用药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都有所上升,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血糖水平高于B组(P<0.05),甘油三酯水平有所降低(P<0.05);联合用药组E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B、C组(P<0.05),但是,甘油三酯水平却升高;C、D组血清白蛋白、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细胞因子正常小鼠血清中未检出IL-6活性。荷瘤小鼠B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给予7天药物治疗后,C、D、E组小鼠血清IL-6和TNF-α水平比B组有所下降(P<0.05),E组小鼠血清IL-6水平低于C、D组(P<0.05),TNF-α水平低于D组(P<0.05);C、D、E组间血清IL-6和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NF-KB表达的比较C、D、E组可以明显抑制NF-κBp65的表达,且恶病质组p65核移位明显增多。其中以E组抑制效果最明显,而且与恶病质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1.恶病质小鼠去瘤体质量降低、营养状态失衡,内源性细胞因子TNF-α、IL-6等和肿瘤源性代谢因子网络交互作用是导致癌症恶病质的可能机制。2.通过抑制NF-κB可以具有改善恶病质。T614和PDTC联合应用治疗效果优于单种药物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