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德,古称英州,其独特的南亚热带区位与植物资源优势,使英德在早期就成为茶叶盛名之地。20世纪初叶,历经多次战乱与动荡,英德地区茶文化与红茶产业出现严重倒退。自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确定了“大力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的方针,英德茶业正式步入规模化、良种化和机械化发展轨道。纵观历史,英德茶业在科技、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呈现螺旋式转型升级。关于英德红茶的研究,过去主要聚焦于茶树品种选育、优质高产栽培和加工技术方面,而关于英德茶文化及英德红茶品质特征的研究目前甚为少见,关于英德红茶品质特征的形成与英德茶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将其与产业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分析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文一方面通过考据古籍与档案资料并结合实地考察,对近现代英德茶叶发展历程及茶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与系统梳理;另一方面,以国内外红茶为对照,以及不同等级英德红茶之间的品质对比,分析得出英德红茶品质特征,进一步探究英德红茶品质特征的化学、人文成因,为红茶品质提升及产品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在对文化特色与品质特征关联研究的基础上,运用SWOT法对英德红茶战略模型进行分析,据此提出新时代英德红茶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若干战略性建议,试图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借鉴。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英德产茶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至今至少有1500年历史。纵观英德茶业发展史,本文将其划分为6个阶段:一是始于南朝的初始发展阶段(6世纪初-17世纪末);二是始于清代的兴盛发展阶段(1760-1890年);三是始于清末民国的急剧衰落阶段(1891-1949年);四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复振兴阶段(1950-1985年);五是始于改革开放后的结构转型阶段(1986-2010年);六是以研发创新为动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2011-至今),且以上6个阶段分别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2)比较系统地挖掘、整理了英德与茶文化相关的民俗风情、茶诗茶歌、茶亭茶台、寺庙道观等文化遗产,结合英德地区社会发展及人文历史,揭示了英德茶文化“开放性、多样性、适地性、先进性”的四个基本特征。这四者相互交织,互为依存,形成英德极富特色的茶文化内涵。(3)英德红茶有别于国内外红茶的感官品质特征,是“蔗(果)甜兰香清长持久、滋味鲜浓甜润,汤色红亮”;其特征香气成分是以芳樟醇为主的11种清甜花香类物质,特征滋味主要取决于其较高含量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TFs、TRs、酯型儿茶素、儿茶素总量以及低比值的酯型/非酯型儿茶素。(4)不同等级英德红茶的感官品质特征与主要品质成分含量高度相关,并且在不同等级之间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在正常的加工工艺条件下,英德红茶的等级和感官品质水平随原料嫩度等级的降低而降低,茶汤色泽由橙红明亮至红较亮,亮度逐级下降,“金圈”及“冷后浑”现象逐级递减;“蔗甜兰韵”的滋味特点和“秋香、毫香”随茶叶等级的降低而逐级减弱,茶汤滋味浓厚度及丰富度随之逐级下降。英德红茶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随等级降低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逐级上升;不同等级英德红茶的TFs、TRs、TB含量存在显著差异,TRs、TB含量逐级上升,TFs/TB比值逐级下降;特级至二级英德红茶中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均随等级的下降而明显减少,酯型/非酯型儿茶素的比值及带涩味的EGCG、ECG、GCG组分在特级中含量最高;芳樟醇含量在一级达到最高,随后逐级大幅下降,苯乙醇、香叶醇、α-松油醇、正己醇、(E)-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橙花醇等16种香气成分与英德红茶的等级或品质水平成正相关,推测芳樟醇是高级(名优)英德红茶最关键的特征香气组分,苯乙醇、香叶醇、α-松油醇等16种香气成分是影响英德红茶等级的主要香气组分,可以作为评价英德红茶感官品质的重要化学指标。(5)结合英德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得出,影响英德红茶特征品质形成的因素主要有6个,即:区域自然条件因素、茶树品种因素、栽植与加工技术因素、英德茶叶科技推广因素、英德人文特征因素、英德社会背景因素,以上6个因素均对英德红茶品质特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6)以英德茶文化、茶叶品质特征和红茶产业现状为依据,运用SWOT分析法,提出了促进新时代英德红茶产业发展的六大建议,为在新时代如何实现英德红茶产业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