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以社会语言学中的经典理论“言语社区”理论和“变异”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重庆市区的三百名外来农民工语言状况的调查,研究在渝农民工的语言使用状况。着重从在渝农民工的语言使用情况、语言态度、对重庆方言词汇的误读、普通话学习等四个方面入手,分析其“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打工时间”、“交往对象”、“居住方式”等变量,来揭示对在渝农民工语言影响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首先,本论文对在渝农民工语言的客观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为来渝农民工语言使用中的语码转换,来渝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多言现象和学习、使用普通话、重庆话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在渝农民工语言状况,进行共时差异的分析。 其次,本论文对在渝农民工的语言态度进行分析研究的时候,主要从在渝农民工对普通话的主观评价、对普通话的心理接受程度、对自身普通话水平的满意程度和对子女学习普通话的期望度四个方面,分析了在渝农民工对普通话的态度;从在渝农民工对重庆话的主观评价及其心理接受度和对子女学习普通话的期望三个角度展示了在渝农民工对重庆话的态度,同样也进一步分析了在渝农民工对普通话和重庆话的态度在不同变量上表现出的差异性。 再者,本论文还分析了在渝农民工对重庆方言词汇的误读情况。重庆方言词汇的误读而使在渝农民工和重庆当地人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误会时有发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大部分在渝农民工对普通话的学习和认同感更加强烈。 第四,本论文还对在渝农民工普通话学习情况进行了分析。这里的语言学习主要是指在渝农民工对普通话自主学习的概况、对普通话培训的态度和国家推普工作的看法。通过对“在渝农民工普通话学习的起始时间”、“依赖媒体学习普通话的情况”、“在渝农民工对普通话培训的看法”三个方面来考察在渝农民工普通话学习的基本概况。 最后是本论文的结论和对本论文的自我认识。首先总结、概述前四个部分的研究概况,然后对在渝农民工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是本人对本论文的自我认识,说明论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知识面太窄,论述力度不够,研究中缺少历时分析,城市调查点似有偏少之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