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通常认为身体意象障碍和饮食失调是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女性的重大问题。然而,最近的研究报告显示,身体不满意和饮食失调在非西方国家有上升趋势,在快速发展的亚洲国家甚至在体型普遍偏瘦的中国大陆也有蔓延。许多研究已经证明身体意象障碍是饮食失调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一个风险因素,在女性群体中表现尤其明显,而当今男性也同样面临追求“完美体形”的压力。已有大量以西方国家人群为样本的研究发现,客体化的身体意识(即以内化了的观察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身体)和身体意象及饮食障碍有密切关系。在亚洲国家也存在着严重的身体意象问题,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而关于客体化身体意识方面的研究却还很少。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文以中国重庆地区的大学生为样本群体,通过两个研究来评估麦金利编制的客体化的身体意识量表(OBCS,1996年)的结构和效度。 研究一对中国大学生(女性475名,男性451名)在原始的OBCS量表上的得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探究出了一个和原始OBCS结构相似的三因素结构,其中第一个因素反应了身体监视这一维度,第二个因素反应了身体羞耻的维度,而得出的第三个因素控制信念保留的三个题目仅反应了基因对体型的影响,偏离了原始量表,这三个因素分别解释了OBCS总变异的23.90%,14.81%和8.96%。身体监视和身体羞耻这两个因素都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和身体意象概念相关量表相关水平较高且达到显著),同时具有较好的离散效度(和身体意象概念无关量表如年龄,收入等人口学变量的相关水平较低且不显著),而控制信念没有这方面的支持。 在研究2中,对一个新的样本(女性375名,男性241名)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发现和其他几个竞争模型相比,基于主成分分析得出的身体监视和身体羞耻的两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数最好。对女性样本而言,两因素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标是:CMIN/df=2.31(<3.0),p=.001,CFI=0.96(>.90),TLI=0.91(>.90),RMSEA=0.05(<.08),SRMR=0.067,基本达到了良好拟合水平。在男性样本中,两因素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标如下:CMIN/df=1.75(<3.0),p=.004, CFI=0.95(>.90), TLI=0.88, RMSEA=0.06(<.08), SRMR=0.043(<.05),基本达到了良好拟合水平。这些表明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得出两因素模型在女性和男性样本中都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同时这两个因素都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和身体意象概念相关量表,例如身体外貌的社会比较量表,感知到的来自人际关系的外貌压力及来自媒体的外貌压力,失调的饮食行为,肥胖焦虑,身体不满意和消极情感量表的相关水平较高且达到显著),同时具有较好的离散效度(和身体意象概念无关量表如否认,紧张意识和应对自信的相关水平较低且不显著)。对女性样本的阶层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身体意象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变量(BMI)和社会文化风险因素(身体外貌比较,媒体压力,人际压力,身体外貌检查,消极情感)之后,身体监视和身体羞耻这两个因素共同对饮食失调和肥胖焦虑这两个模型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对身体不满意这一模型却不能做出单一的增量解释。对男性样本同样运用阶层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饮食失调,肥胖焦虑和身体不满意这三个模型进行预测,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BMI)和身体意象相关的社会文化风险因素的影响之后,OBCS的两个因素对饮食失调和肥胖焦虑的预测模型显著,但只有身体羞耻这一因素的解释力达到显著水平,而同女性样本相同,身体监视和身体羞耻这两个因素对身体不满意的预测模型没有做出单一的增量解释。总而言之,这些研究支持了客体化身体意识量表的两因素模型在中国大陆样本中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