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的劳工教育研究(1927-1937)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ling_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国民政府的劳工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和制度建设,同时也是一个探索和实践过程,但是对于劳工教育理论及实践成效等方面的研究,静态的分析较多,而更加全面、细致和深入的动态考察不足。本文以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劳工教育为研究对象,对于其政策制定原因,步骤、政府要员的理论主张、设计,法规建设的内容及其比较,政策推行和实践的过程,困难背后的多重原因,时人的改进意见,以及劳工教育的特征、意义等方面,采用社会史的视角,试做一全景式的剖析和探究,以更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社会转型过渡中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劳工教育。南京国民政府鉴于社会各界劳工教育的呼声和压力,出于巩固政权建设、消弭劳资纠纷、发展民族经济的目的,拉开了开展劳工教育的序幕。在理论层面也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它以实施“三民主义”的劳工教育为目标和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劳工教育的相关行政主管机关和法律法规。其中法规文本内容的变化也显示了国民政府压制劳工运动,控制劳工的意图,但是该制度体系也是在劳工教育开展的实践中为了解决困难问题而不断走向丰富和完善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劳工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企业、党部、工会、学校、社会团体、个人都占有一席之地。各地陆续开展的劳工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各主办方中,工会主办的劳工教育相对最有成效,企业和学校次之,地方政府与党部最差。南京国民政府的劳工教育具有生源、师资、经费、教材、内容等种种缺陷和问题,而其深层原因有生存危机下劳工的无暇顾及,各方经费短缺、师资供求脱节、知识技能运用无着,雇主的认识不足甚至反对,主持机关不健全、政局动荡、监督乏力,社会道德因素影响等多重因素,这都进一步阻碍了劳工教育有效性的发挥。针对困难和问题,政府要员和社会人士纷纷提出了一定的解决之道并展望了劳工教育的未来面貌。此外,本文重点介绍青岛、无锡、江西三地劳工教育开展概况,来更好的认识劳工教育开展中丰富多彩的细节问题。在劳工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如教育内容上的党派意识与救亡意味,主办方设施、地位等方面的不平衡性,官方和民间的合力互动,发展的落后性与艰难性等。南京国民政府的劳工教育虽然有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地方劳工教育行政和法制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劳工教育思潮的深入发展和扩大,并促进了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国民救亡意识的觉醒,推动了劳工教育在内的惠工事业的改进,还促进了民众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到来做了一定的舆论、组织和能力上的动员和准备。此外,劳工教育的实施也给予当今以某些启示。
其他文献
农村厕所改造本是中央改善百姓居住环境、惠及于民的民心工程,是百姓关心和关注的大事,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却存在着部分工程管理者和改厕施工人相互勾结,利用职务便利以及工
1948年10月22日,随着郑州战役的胜利,郑州市宣告解放。郑州解放后,为了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城市经济、保障人民生活,解放军对郑州市进行了城市接管工作。10月23日,成立了郑州
清末咨议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具有一定立法权和监督权的地方宪政机构,是资产阶级立宪人士对近代民主政治的探索。本文以江西咨议局的议案和《申报》的相关报道为主要
在交通繁忙的现代化的城市中,居民出行对小汽车的依赖日益增加,城市交通难免陷入"拥堵-治理-再拥堵"的尴尬局面,当单纯用大量修建道路却不能解决城市道路拥堵问题的时候,从经
近代山东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这场运动要杀尽“洋毛子”、“二毛子”,因而成为很多在华外籍人士尤其是传教士的梦魇。在这白热化的民教冲突和仇恨对立之中,山东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