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时间是劳动者进入用人单位,从事劳动的时间,我国劳动法律对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做了严格的规定。同时也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保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工作时间的均值在44小时以上,工作时间过长的问题在我国较为普遍。过长的工作时间不仅会造成就业挤出效应、工作效率下降,还严重危害着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损害劳动者的休息休假的权益。在工作时间过长较为普遍的背景下,劳动合同能否发挥作用,对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起到积极影响,从而保障劳动者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针对劳动者权益保障部分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劳动者工资福利待遇的提升、对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方面,对工作时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时满意度等方面,较少文章直接研究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期限对于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影响。本文结合理论基础,分析了劳动合同对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影响机制,研究角度较为新颖,研究较为全面,丰富了劳动合同对劳动者工作时间产生影响的研究。本文以有无劳动合同,短期、长期劳动合同为自变量,以平均周工作时间为因变量,并将劳动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企业行业所属产业,企业性质、企业地区等作为控制变量,采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中筛选出可用样本2018份,首先对有无劳动合同劳动者的工作时间、签订短期、长期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分布差异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在劳动契约理论与工作时间制度的基础上,运用OLS回归以及分位数回归的方法,从整体影响情况、不同分位点下的影响差异、劳动者异质性下的影响差异三个角度入手,对有劳动合同和无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差异、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和短期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差异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为:第一,有劳动合同比无劳动合同劳动者工作时间减少7.9%,且随着分位点上劳动者工作时间延长程度的增加,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影响程度也是增加的,劳动合同对工作时间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男性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影响要略高于女性,对学历水平较低的劳动者以及在私营、民营等企业的劳动者劳动合同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二,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比短期劳动合同对劳动者工作时间减少3.3%,且随着分位点上劳动者工作时间延长程度的增加,劳动合同期限对工作时间的影响越来越大。劳动合同期限对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影响具有异质性,长期劳动合同对女性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影响更为显著;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没有明显规律性,对初中及以下的低学历水平和对本科以上的高学历水平的劳动者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所在企业性质方面,与有无劳动合同对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影响相一致,私营/民营、外资/合资等企业中,劳动合同期限对工作时间的影响较为显著。根据研究的结果,为了更好的保障劳动者在工作时间方面的权益,提出加大劳动合同签订监察力度,鼓励企业与劳动者签订较长期限劳动合同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