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农牧交错带农田沙化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4715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彰武县处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的南缘。受其影响、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大风频繁、土地沙化、赤丘荒坨,错落起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尤其在2000年以前,彰武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不仅沙化土地面积增加迅速,而且受风沙威胁的区域越来越广,危害越来越重。主要表现在:风剥沙丘,耕地草场沙化、退化;淤塞河道、水库和渠系;风旱及沙尘暴灾害逐年加剧。 本文在世界荒漠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彰武县土地沙化的现状,分析了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对彰武县沙化发展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彰武县沙化农田的分布规律、沙化类型和发展趋势,选择了相关评价指标。认为在今后的一定时期内,彰武县土地沙化将持续逆转状态,但并没有完全解除沙化威胁。 在以上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了彰武县农田沙化的动力因子,包括①气候(以各气候因子的共同作用为主);②风力作用,包括土壤质地、地表粗糙度、风与起沙风速、风向、生长植物与农田耕作方式等因素;③水力作用,包括降雨侵蚀作用和河流水蚀作用;④风水两相的共同作用;⑤地形地貌;⑥土壤因素;⑦地表植被与耕作方式;⑧该地区本身生态系统的脆弱性;⑨政治、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包括人口压力、近现代的农耕活动、农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经济活动、资源利用不当等。 分析了彰武县农田沙化的动力因子后,本文分三种类型描述了彰武县农田沙化的过程:①风蚀作用造成沙化过程,包括科尔沁沙地的南侵造成的沙化过程和当地农田被侵蚀沙化过程;②水蚀作用造成沙化过程,包括降雨侵蚀过程和河流侵蚀沙化形成过程;③风、水两相作用过程分析。 最后,在分析了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包括: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减轻土地压力;②强化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精耕细作;③稳定粮食生产,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④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流域治理;⑤合理利用资源;⑥寻求技术支持,积极开展科研与技术推广,适度发展精准农业;⑦政府行为;⑧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尤其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做好农田沙化的预防监管。另根据当地自然状况,将彰武县分为东部浅山棕壤区、西部丘陵褐土区、北部及柳河沿岸风沙土区、中、南部平原草甸土区四个区域,并分别针对各自不同资源条件探讨了各自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他文献
江汉平原现有涝渍地76.4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0.6%。尽管该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但由于大量涝渍地的存在使其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大起大落且不高不稳的状态之中,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明显。本研究通过长期定位试验、野外调查和文献查阅等途径获取了大量数据,运用点面结合及系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江汉平原涝渍地的成因及涝渍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探讨了涝渍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学机制,并从防灾减灾
本研究选用东农303等17个早熟品种和10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及材料,配制成四种杂交类型共21个早熟杂交组合。通过方差分析和Duncans新复极差多重比较,评价了优良早熟亲本和优良组合;对这些早熟组合的产量性状在分离群体中的分离趋势进行了研究;此外,还对杂交组合后代群体在实生苗世代的商品早熟性、单株块茎重、单株块茎数、块茎均重、比重、芽眼深度、光滑度、皮色、肉色和薯形等10个性状的群体遗传力进行了
本试验选用铁炮、粉香水两个百合品种的鳞片,帝伯、西伯利亚、铁炮、金百合四个百合品种的花器官为外植体进行培养,分别在无性培养系建立,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及分化,生根结鳞茎和
A major challenge in enhancing the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 stems from current approaches used to identify needs and strategies that build the capacity of j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