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困扰着世界各国。中国作为第一人口大国,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比重很大。中国的贫困问题复杂,并且主要体现为农村贫困。吕梁山区作为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跨越山西与陕西两省,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对于贫困这一难题,人类一直不断地探索,寻求着新的方案。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贫困问题进行着不断地探索与研究。我国学者对贫困问题的研究较为成熟,但是对连片地区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较少,并且研究方法的使用各有差异,更多的侧重于定性分析。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吕梁山区的贫困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更加深层次的探索贫困成因,进而推动扶贫开发的进程。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贫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集中连片贫困的相关研究,并在对贫困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基于产业视角对中国的农村扶贫战略进行了梳理;然后依据山西省县卡数据的相关指标,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农村居民生活现状四方面对吕梁山区的贫困现状进行了统计描述与分析。其次从自然、经济、社会三方面选取了相关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了全局指标——贫困程度,通过对山西省各县进行贫困程度的测算与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山西省的深度贫困县均集中在吕梁山脉与燕山-太行山脉周边,即吕梁山区与燕山-太行山区,由此说明了连片贫困地区的空间集聚效应归因于地理空间上存在的邻近效应,进而明确了导致吕梁山区连片贫困的根本因素是自然与地理因素,也说明了贫困地区连片扶贫开发的合理性。接下来,从自然、经济、社会三方面出发,对吕梁山区的致贫因素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2007-2011年的山西省县卡数据基于农民收入角度对致贫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结合前面对吕梁山区贫困现状与致贫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生态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省际扶贫合作等针对性的反贫困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