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城镇空间无论是功能还是形态都正处于历史性的重构阶段。这种重构的背后需要仔细权衡的是城镇建设中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如今的城镇建设中对这些因素的考量往往处于失衡状态,出现了许多片面发展、损毁城镇文脉的问题。这种问题往往是全局性的,而且牵涉面广,对城镇可持续发展有着相当强烈的影响。活力问题是城镇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在日益回归到人本主义的今天,从活力的角度对城镇建设的研究日益成为学科的重要关注点。但在现有有关城镇活力研究中,主要集中于社会活力,而对文化、生态等内涵缺乏涉及。本论文以山地小城镇公共空间为对象,试图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向度切入公共空间活力的研究,全文分成三个主要部分:理论解析、分析评价、营造策略,分别对应第二、三、四章。 第二章中,论文首先分析了城镇公共空间的活力的组成,将其分为社会、文化、经济、生态四大活力,扩展了公共空间活力的内涵。然后进一步揭示了这四大活力之间存在交混性和关联性两大特征。并从这四个角度对活力的影响因子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三章中,论文进一步对活力在城镇公共空间中的具体活力承载要素进行了分析。以活力场理论为前提,通过系统论的视角和分析方法,对由活力要素形成的公共空间活力结构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小城镇公共空间的两个层面的活力评价原则。 第四章是论文的策略部分。在上两章分别对公共空间活力内涵以及公共空间活力结构的分析基础上,本章提出了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促进策略。首先构建和完善小城镇公共空间的活力结构骨架系统,然后将活力骨架系统与城镇的公共空间系统进行耦合,然后对活力结构中的活力核心提出节点触媒的城市设计策略。最后以潼南双江镇的实例对论文中提出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的研究,能够为山地小城镇公共空间的活力建设提供一点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