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牙种植技术目前已成为牙缺失患者首先考虑的一种修复方式,它在尽量保护患者天然牙的基础上,可以恢复患者的牙列完整,重建其功能,恢复患者的美观。但是牙种植术有其需求条件,患者除自身无相关系统性疾病外,拟种植位点必须具有充足的骨量。患者缺牙后局部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骨质流失,骨量不充足往往导致种植手术的失败或者局部软硬组织凹陷,影响美观。GBR(guided bone regeneration)术应用于牙种植领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乃至于扩大牙种植手术的适应症。本实验主要研究对前牙区骨缺损患者行牙种植术和同期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BR)能否使该类患者术后美学效果达到常规行牙种植术的无明显骨缺损患者的水平,并了解GBR技术对骨吸收量的影响。研究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在安徽省立医院行前牙牙种植术的患者31例,共50颗种植体,术前测量牙槽骨宽度,宽度小于6.8mm的行GBR术,宽度大于6.8mm的未行GBR术,其中行GBR术的患者17例,种植体为25颗,未行GBR术的患者有14例,种植体有25颗,年龄约为19-60岁。2.纳入标准:(1)种植区不存在严重骨缺损,符合牙种植适应症,无严重系统性疾病,体质健康,年龄约为18-60岁;(2)无吸烟与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3)口腔卫生良好,牙周健康,且可以自我维护口腔卫生;(4)无不良口腔习惯;(5)种植区域无明显炎症表现;(6)咬合关系正常;(7)术中未行额外的骨增量术。(8)患者具备良好的依从性,可按时复诊。(9)所有患者均经术前谈话,告知手术方案,并签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1)存在明显的种植手术禁忌症,慢性系统性疾病或吸烟、饮酒习惯未控制;(2)术中行额外的骨增量术;(3)存在未控制的重度牙周疾病;(4)存在夜磨牙或其他不良习惯;(5)依从性较差,无法按时随访的患者。4.将总共31例病人中17例行GBR术的患者的种植体设为GBR组,14例未行GBR的患者的种植体设为非GBR组。需要测量与评估的指数如下:每组均测量并评估每位病人种植术区术后半年的探诊深度;复查时拍摄CBCT测量种植位点牙槽骨的高度,与术后当天拍摄CBCT时牙槽骨的高度相比求差值得到牙槽骨吸收量;并且对种植术区行红色美学评价,测量指数包括: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边缘龈水平,牙槽嵴缺损,软组织形态,软组织颜色,软组织质地,评分按照2-1-0方式,如2分表示龈乳头完整,0分表示龈乳头缺失。5.探诊深度,骨吸收量及美学评分测得后记录,探诊深度、骨吸收量、美学评分三组数据均列表,对GBR组、非GBR组的参数进行行T检验,得出统计学结论。6.根据统计学结果,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非GBR组患者探诊深度1.236±0.328均值要略高于GBR组的1.156±0.363,按α=0.05,P>0.05,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GBR组与非GBR组红色美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GBR组的红色美学评分均值为9.20±2.000要高于非GBR组的5.84±1.795,P<0.01,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GBR组骨吸收量均值为0.76±0.215略小于非GBR组的1.22±0.341,T值为0.5673,p<0.01<α=0.0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统计学数据处理可知,可认为使用了GBR术的患者在探诊深度方面正面影响。可认为GBR组存在骨缺损的患者术后美学效果优于非GBR组的无明显骨缺损患者。在对骨吸收的影响方面,可认为使用GBR术的患者骨吸收要少于未使用GBR术的患者,GBR技术对骨吸收速度可起到减缓作用。本次实验纳入研究的手术病例为前牙区种植,纳入研究的病例中,施用GBR术的患者翻瓣时充分暴露了牙槽嵴顶及唇侧骨质凹陷区,未施用GBR术的患者采用翻瓣术暴露了牙槽嵴顶以进行种植手术。GBR组骨吸收量少于非GBR组,可能的原因为GBR术使用的材料有诱导骨形成的成分,GBR术改善了骨缺损的状况,牙槽骨水平宽度增大可以减慢骨吸收的速度,GBR组的探诊深度与非GBR组无明显差异,可能的原因是GBR术后充足的骨组织可以保证软组织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