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暴民”是2006新出现的一个词语,类似于“黑客”、“恶搞”、“超女”的风靡,如今中国的“网络暴民”天下闻名,其对道德、法治的挑战,对社会的颠覆,被视为网上正在进行的另一场文化大革命。网络暴民的群体基本表征为说谎、造谣、起哄、毁谤,制造网络语言暴力。网络暴民出现后,大众媒介在全国上下掀起一股“网络暴民”的讨论狂潮,但国内传播学界在这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还很少。相关的论著或是停留在对事件本身的褒贬上,或是单从网络立法的角度阐述如何管制“网络暴民”。肤浅的分析不足以透视事物的本质,妄然的决策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争议过后,我们提出以下疑问:“网络暴民”的出现有何社会背景和心理根源?“网络暴民”会在多大程度上造成对社会、对他人的伤害?如果说网络暴民破坏了社会秩序,那么以牺牲言论自由为代价的网络言论立法是否就是规范的合理途径和最佳途径?质疑的声音不仅仅是让我们以正常、平静的心态去认识网络暴民,更是让我们以谨慎、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网络暴民。文章第一章是对网络暴民的总体介绍,介绍了其在国内外的起源和现状,描绘了这一群体的主要特点以及产生的条件;第二部分从心理的角度对网络暴民进行了根源探索,提出由群众心理衍生出的性格突变、攻击性、大众狂欢、责任意识缺乏以及看客心理、表达心理是造成网络暴民出现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从网络暴民带来的现实危机出发,对如何进行规范做了试探性分析。文章认为,“网络暴民”是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显然不是一种理想状态。网络暴民需要规范,但如何规范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既防止不良信息的泛滥,又不破坏网络的言论自由,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对此,文章列举了世界其他国家对待网络言论自由的方法,试图从中寻找某些有益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