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肺真菌病致病原构成情况及变化趋势,描述肺真菌病的发病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预后情况及评估归因死亡率的影响因素。
研究设计和方法:回顾性研究1990年至2010年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符合确诊标准的肺真菌病病例,采集病人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确诊方法、合并基础疾病及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治疗和预后,最后整理、统计和分析数据,统计主要为描述性分析。
结果:共入选179例肺真菌病,年龄为1-94岁,平均为53.78岁,男女比例为1.5:1,其中医院获得性占45.3%。病原体依次为念珠菌(42.5%)、曲霉菌(29.1%)、隐球菌(16.2%)、肺孢子菌(5.O%)、毛霉菌(2.8%)、奴卡菌(1.7%)、放线菌(1.1%)、芽生菌(1.1%)和青霉菌(0.6%)。45.8%肺真菌病患者存在免疫功能抑制,65.9%合并各种基础病,前七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实体瘤加恶性血液病,22.3%)、冠心病(13.4%)、糖尿病(11.2%)、脑血管疾病(11.2%)、肾功能不全(8.4%)、肺结核(7.8%)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3%)。23.5%患者未发现合并基础疾病及发病的明确诱因。肺真菌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发热(65%)、咳嗽(62%)、咳痰(55%)、憋气及呼吸困难(40%)、咯血(24%)和胸腔积液(20%)。较常见的影像学特征为:结节(lOmm≤d<50mm,33.5%)、空洞(16.8%)、磨玻璃浸润影(16.2%)、小结节(3mm≤d< lOmm,l1.2%)及胸腔积液(34.6%)等。肺真菌病的预后为痊愈(17.3%)、好转(43.0%)、恶化(5.0%)、无法判断(11.2%)和死亡(23.5%),其中肺真菌病造成的死亡(归因死亡率)占15.1%。肺念珠菌病以白色念珠菌(55.3%)引起者为多,然后依次为近平滑念珠菌(19.7%)、光滑念珠菌(11.8%)、热带念珠菌(9.2%)和未分离鉴定(3.9%)。各念珠菌中氟康唑耐药率最高的是光滑念珠菌(22.2%),不同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率相当,介于73.3%和85.7%。多因素分析显示肺念珠菌病高发的基础病和危险因素有:严重创伤或外科大手术后、留置引流管、发病前30天接受抗菌素≥7天及患有恶性血液病、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P值均<0.05)。肺念珠菌病出现胸腔积液(45.6%)的机会要高于肺曲菌病(25.0%)和肺隐球菌病(17.2%)(P值均<0.05)。先前给予唑类治疗与未给予唑类治疗的各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性未见明显变化。肺念珠菌病的死亡率为47.3%,归因死亡率为28.9%,多因素分析影响其归因死亡率的因素有肾功能不全和发病前30天应用抗生素超过7天尤其是糖肽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肺曲霉菌病合并肺结核、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扩张的比例高于肺念珠菌病和肺隐球菌病。34.6%肺曲霉菌病未发现合并基础疾病及发病的明确诱因。肺曲霉菌病出现咯血症状(55.8%)、空气新月征(17.3%)和空洞(38.5%)的机会明显高于肺念珠菌病(6.6%、0.O%和2.7%)与肺隐球菌病(17.2%、0.O%和6.9%)(P值均<0.05)。免疫功能抑制肺曲霉菌病患者出现磨玻璃样浸润影(40.O%)明显高于非免疫功能抑制患者(8.1%)(P=o.Ol9)。肺曲霉菌病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率为11.5%(6/52)。44.2%肺曲霉菌病是经皮肺穿刺活检或经支气管镜肺组织活检而确诊。肺隐球菌病患者男女比例为2.6:1,69.0%未发现合并基础疾病及发病的明确诱因。肺隐球菌病患者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率为3.4%(1/29)。37.9%肺隐球菌病患者是经皮肺穿刺活检或经支气管镜肺组织活检而确诊。77.8%肺孢子菌病患者出现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浸润影和典型三联征——发热、干咳和进行性呼吸困难。肺孢子菌病的死亡率为33.3%,归因死亡率为22.2%。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复方新诺明未见不良反应,氟康唑、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不良反应出现率分别为5.5%、23.8%和11.1%。
结论:肺真菌病常见的是肺念珠菌病、肺曲霉菌病、肺隐球菌病和肺孢子菌病。大多数患者合并基础病或其他发病高危因素,然而不具备上述因素时也可发病。肺真菌病的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特异性较差。死亡率较高的肺真菌病是肺念珠菌病和肺孢子菌病,肺隐球菌病和肺曲霉菌病的预后较好。肺念珠菌病以白色念珠菌引起者为多,其次是近平滑念珠菌。肺念珠菌病的归因死亡率影响因素有肾功能不全及长期应用抗生素(尤其是糖肽类和喹诺酮类)。空气新月征可用于肺曲霉菌病的早期评估。在肺曲霉菌病和肺隐球菌病患者中,镜检和培养阳性率不高且缺少特异性,在进行早期诊断时优先考虑经皮肺活检以及经支气管镜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