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冷战时期美国如何利用楔子战略分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该战略不仅包括分化、削弱、破坏、解除已经形成的苏联联盟关系,还包括阻止其他国家与苏联结盟。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楔子战略被频繁使用,但对其理论和战略层面的研究尚显不足。楔子战略是联盟、国家行为体或次国家行为体基于阻止潜在的敌对联盟形成或分化、破坏、瓦解已经形成的敌对联盟的目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等资源,采取对抗或调适等战略手段来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宏观谋划和实施艺术。联盟重组、联盟分化、联盟解除和联盟预阻是楔子战略的四大目标,为此需要采用选择性调和与对抗性等手段。由于楔子战略为达目标而几乎不择手段,其手段形形色色、包罗万象,对其进行归类难免挂一漏万。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策略选择依据强度由低到高分为语言、经济、政治、军事四大类。其中,语言类楔子策略主要包括宣传战、心理战;经济类楔子策略则有经济援助、经济制裁;政治类楔子战略涉及背书、颠覆;军事类楔子策略主要包含军事援助、军事制裁和军事征服三种。此外,缓和、谈判等也可能成为策略选择。战略利益、战略阻力、战略资源三者基本上决定了楔子策略选择,同时国内偏好也有所影响。对冷战时期美国楔子策略的选择规律,基本上可以做出如下三个假设:一是战略利益越重要,美国越有可能采取高强度的楔子策略;二是战略阻力越大,美国越有可能采取低强度的楔子策略;三是战略资源越丰富,美国越有可能采取高强度的楔子策略。据此可以论断,美国在远东地区主要采取中强度的楔子策略,在东欧主要采用低强度的楔子策略,在拉美采取中高强度楔子策略,在中东和非洲主要采取中低强度楔子策略。楔子战略是冷战时期美国遏制大战略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在瓦解中苏同盟,分化苏东关系,限制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当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了分化中苏同盟,美国主要采取了以压促变的对抗性楔子策略,具体表现为经济施压和原子威慑两条路径,以此加剧中苏同盟内部的困难与矛盾,进而有可能促成同盟破裂。为了离间苏东关系,美国主要通过心理战和经济战的方式,逐渐灌输、培植了东欧卫星国的离苏倾向,削弱了苏东阵营的团结性,这对苏东剧变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美国还不遗余力地在世界其他地区推行楔子战略,包括对拉美地区的强力颠覆性楔子战略、中东地区的持续援助性楔子战略、在非洲地区的略施恩惠型楔子战略。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目标:一是限制苏联势力范围扩张,阻遏其他国家与社会主义阵营靠近;二是分化社会主义阵营,加剧苏联阵营内部的困难,制造阵营内部破坏性影响;三是软硬兼施,将苏联的边缘盟友拉入美国战略轨道。总体而言,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使用主要聚焦于限制、弱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主线。其作用机制在于增加试图与社会主义阵营靠近的国家的代价,或增加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国家的联盟困境,使对象国履行联盟义务的意愿下降。展望未来,只要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依然继续,楔子战略就很难退出历史舞台。目前比较明显有俄罗斯与北约在俄罗斯周边地带的竞争,中美在中国周边地区的争夺。楔子战略的研究及应用可能转向国际影响力、地区领导权、地区一体化等的竞争。对于中国而言,扩大国际影响力,在不同问题领域聚集更多国际支持,必须充分了解楔子战略,并借鉴其合理内核,为中国外交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