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文本研究”作为学术考察基点,以姚燮的两种主要词集《疏影楼词》和《续疏影楼词》作为研究对象。《疏影楼词》为姚氏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所作,《续疏影楼词》则写于鸦片战争之后。通过比较研读,试图展现出历经鸦片战争的词人前、后两期词作在创作内容、情感展示、风格表现等方面的不同之处,从而揭示出词人在鸦片战争前后不同的生活境遇以及这种不同境遇的历史认识意义。文章分为绪言和正文两个部分:绪言部分主要对姚燮词研究进行综述。目前学术界对于姚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戏曲、以及对于《红楼梦》评点方面的研究。绪言部分梳理了1983年-2009年研究姚燮的论文,迄今为止,研究姚氏词学的论文寥寥可数,姚燮词创作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姚燮生平、词学渊源与词学活动。姚燮世代诗书传家,有着良好的家风,这些是他以后成为文学大家的家学基础。他词师众家,但是对于浙西派却情有独钟。他交友广泛,其中很多是当时的词学名人,这些均无疑提高了其文学创作的能力。他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这种集体活动中展现自己满腹才华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第二章,对姚燮两种主要词集进行比较研究,这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创作主题内容的比较、情感展示的比较以及风格表现的比较。姚燮前期的词作内容是比较狭窄的,题材不外乎游宴、咏物、题赠、艳情等,所展示的也多是一己之情怀,很少涉及时政。但是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洗礼,词人的视野终于提升至国是民生的层次,留下了一些乱世幽愤的作品。第三章,则为姚燮两种主要词集所展示的生活的比较研究。鸦片战争前词人的生活闲适而散淡,“清愁”充斥其间,但是鸦片战争后我们却能从其词作中读出破败、离散与哀痛,这是姚词的一次蜕变,也是他的词成为具有“词史”意义的杰出作品,成为晚近衰世幽愤心歌大合唱中一个特色独具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