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条件下基于GIS的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im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几年我国的暴雨和洪涝频繁的出现,滑坡灾害在我国总地质灾害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研究降雨后边坡的稳定性时,如何准确的判断是否会发生滑坡,以及预测滑坡发生的时间、位置、大小,成为国土部门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学者们在研究滑坡机理时最迫切希望能解决的问题。但目前对降雨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多集中在二维层面,忽略降雨过程中边坡的三维效应。为此,本文针对边坡模型的特点,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三维边坡建模方案,并在此模型中考虑了三维极限平衡法和降雨及重分布阶段的雨水入渗模型,再结合搜索最危险滑动面的算法,深入分析雨水入渗对三维边坡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针对边坡模型的特点,建立了 一套适用性强且理论完整的三维边坡建模方案。此方案以GRASS GIS和Python为主要工具,选择合理的插值理论拟合不同的地质体模型,并使用统一模型管理方法。通过研究不同平台间数据传输的构成,可利用自编译的计算程序完成已建模型与数值模拟软件的耦合,可以数值模拟软件的建模效率和精度。(2)利用Green-Ampt入渗模型及由此拓展而来的Moore双层入渗模型和雨水入渗-重分布模型,建立三维边坡的降雨及重分布阶段雨水入渗模型。此入渗模型程序化后,可以计算任一时间点的边坡湿润锋位置,且保证计算效率。计算结果表明,在降雨过程中,雨水入渗的速度较快,而在停雨后,雨水会在重力和土体基质吸力的双重作用下继续下渗。在停雨四天后,此过程会基本趋于稳定。(3)基于雨水入渗和三维极限平衡法的原理,在Hovland模型和三维Janbu模型中考虑雨水入渗对安全系数计算的影响。研究表明,特定时刻雨水入渗对边坡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可以用潜在滑动面、土层分界面、湿润锋三个关键位置的相对关系表示,并体现在三维极限平衡分析的抗滑力和滑动力计算中。(4)根据三维边坡模型的特点,将滑动面假定位椭球的下表面,并确定在GIS中滑动面的表现形式和几何关系,推导出三维安全系数计算中需要用到的几何参数的求法。(5)借助Monte Carlo法对场地内潜在滑动面进行搜索,以求得降雨及重分布阶段三维边坡的最小安全系数,并通过椭球面的各项参数确定最危险滑动面。计算结果表明,此方法可对地表不规则的三维边坡进行包含雨水入渗的稳定性分析,具有较高的适应性。(6)利用Python语言编写了一系列插件和程序。包括可以在不同平台间进行数据传递的插件,实现xml、dwg、dxf、csv、slope等常用文件格式之间的快速转换;基于径向基函数插值法的基本理论,开发RST径向基函数法建模用插件,并用于三维边坡的建模中;将考虑雨水入渗的三维极限平衡计算模型程序化,在滑动面形式确定的前提下,能根据不同三维极限平衡法求得在特定降雨强度下不同时间点的安全系数;根据三维边坡的滑动面形式,编译一套三维边坡最危险滑动面的搜索算法。
其他文献
为了准确认定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从“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理解、持卡人、“催收不归还”的认定3个方面对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构成要件进行了剖析。分析认为:持卡人不仅限定
结合水煤浆流化-悬浮燃烧的特点.通过全面测定循环流化床锅炉用旋风分离器在不同操作参数下的分离效率,研究了入口气速、入口颗粒浓度、入口颗粒物性等对旋风分离器的压降和分
光学显微镜在科学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衍射极限的存在,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只有入射光波长的一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能够实现超分辨成像的技术已经被研究出来。其中利用微球透镜实现超分辨光学成像的方式具有设备成本低、原位观测等优势,这种简单高效的超分辨成像方法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通过更便捷的操作方式利用微球透镜实现超分辨成像是目前研究的难点,这也是导致微球
糯扎渡水电站位于云南澜沧江下游普洱市思茅区和澜沧县相接处,是澜沧江中下游水电规划“两库八级”中第五级。近年来,糯扎渡水电站库区网箱养殖发展迅速,规模日趋扩大,但由于经营水平参差不齐、环保意识薄弱以及管理粗放等原因,糯扎渡水电站库区网箱养殖已对部分区域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规范网箱养殖,明晰库区水环境的养殖承载力,对减少水体污染,兼顾环境质量与养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糯扎渡水电站库区网箱养
分别对沉降式离心粒度分析仪的自然沉降与混合沉降以及混合沉降与离心沉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当最大粒径值达到混合沉降测量模式的上限,即临界粒径值时,应对两种测量模式进
以粉煤灰微珠为基体,利用TiOSO4水解法,制备TiO2包覆微珠复合颗粒。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超声振荡和光电子能谱等检测手段,对复合微珠的表面形貌、包覆层相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