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潮间带作为海陆交替的过渡地带,其物质和能量交换相比其它区域更加地复杂和强烈。由于同时受到内陆地下水和各种海洋驱动力的影响,潮间带中地下水流动和溶质运移的规律变得更加地复杂。本文通过分析野外观测数据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半日潮作用下砂质海滩中的地下水动态。以位于胶州湾西南部某一砂质潮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获取的观测数据,着眼于潮间带垂向水力梯度和孔隙水盐度的分析,揭示了潮汐对近岸浅层含水层的水流与盐分运移所起的重要驱动机制,涨潮和落潮的速率直接影响着海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速率。垂向水力梯度的时空变化,展现了潮间带地下河口中海水与内陆地下淡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一个大小潮周期内,海水-地下水的交换速率随着海潮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空间上,潮间带上部地下水与海水交换速率最强,随着远离内陆逐渐变弱。基于广义达西定律,分别计算出了每口观测井处的交换量,将其线性差值到整个剖面,得到整个剖面上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量(SGD)和海水入渗量。在一个大小潮周期内,整个剖面上的SGD为38.43m3 d-1 m-1,远大于海水补给量0.63 m3 d-1 m-1。通过渗透面的SGD为27.56 m3 d-1 m-1,占总SGD的71.7%。通过对潮间带孔隙水中常规离子、重金属离子以及营养盐的取样分析,得到了潮间带中如下水化学分布规律。1)受蒸发作用的影响,空间位置上,随着远离内陆,潮间带孔隙水中常规离子含量递减;2)重金属离子中,Cu、Cr浓度最高,为地下水Ⅲ类水质。3)潮间带孔隙水中NO和NO在潮汐的作用下会发生相互转化。涨潮时,富含NO2-的海水进入潮间带孔隙水中,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发生硝化作用转化为NO。落潮期间,地下水中相对缺氧,NO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NO。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利用地下水二维数值模拟程序MARUN,探究了在内陆地下淡水补给、潮汐、咸淡水密度差异、渗透面等因素的影响下,潮滩中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规律。受潮滩地形的影响,潮滩中的地下水流主要由地形引起的大循环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