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旅游目的地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急剧增长,单纯依靠单个景点的发展模式,不能满足游客对于乡村旅游服务的需求。2017年开展的“全域旅游”政策,将乡村旅游导向目的地区域化、一体化的协同发展方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趋势,制定合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协同发展策略,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战略协同,深化区域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资源互补与合作。本文以武汉市乡村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方法,结合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借助Ucinet6.0软件构建和分析网络模型,利用Netdraw、Gephi和Excel等软件对网络结构的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在网络结构特征的分析结果上,结合ArcGIS的插值分析,面向网络优化,提出武汉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协同发展策略。武汉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网络模型构建,是网络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用以识别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内在关系和趋势。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结合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将目的地复杂的现实属性抽象为简单的二值化关系。根据二值化关系矩阵,运算得到网络模型。本研究从“整体”、“局部”和“个体”等三个层面,对武汉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整体网络结构特征,表现为整体网络的稳定性较强但完备性不足。局部网络结构特征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现象,并通过模块度分析获得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组团划分结果,用以构建乡村旅游目的地组团协同体。个体特征方面,通过中心性分析,得到了网络中目的地个体的中心趋势,以及乡村旅游目的地角色体系,说明不同角色目的地在网络中承担的作用,并选取典型个案进行详细描述。武汉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协同发展是面向网络结构优化,从战略协同、区域资源协同和组织管理协同等角度,对武汉市乡村旅游目的地提出三个层面的协同发展策略。在总体规划层面,基于整体网络结构特征,提出网络结构优化策略和“核心-中间-边缘”区划图,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协同发展定位,用以指导战略协同。在局部组团层面,在局部组团划分结果基础上,结合组团对应的网络结构特征和组团所处区域的资源现状,提出组团的网络结构优化策略和发展方向。在个体层面,基于乡村旅游目的地角色分析结果,提出乡村旅游目的地角色的空间分布优化策略和不同角色的景观优化策略。本研究尝试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运用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研究中,利用网络模型刻画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内部联系,为武汉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