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学术交流和出版的变革,图书馆正处于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出版物数量的急剧增长、文献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不变甚至下降的购书经费使得图书馆的购买能力极大地下降。面对这种压力,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意识到仅靠本馆自己的能力是难以构筑一个完备、系统的馆藏文献保障体系,因此注重通过资源共享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发展的文献需求。文献传递服务通过利用更广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平衡协调了馆藏文献资源发展和用户文献需求之间的矛盾,被公认为是最直接、有效的资源共享手段,已经与各馆的馆藏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供资源后盾。 鉴于文献传递服务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与时俱进地对现阶段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进行研究,就成为资源共享研究的重要课题。系统地研究我国图书馆界文献传递服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探索进一步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措施和对策,能够为改进文献传递工作的服务质量、管理和组织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有效推动文献传递服务得到自我完善与顺利发展。 本文立足于实地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对我国图书馆界文献传递服务的开展现状较为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系统探讨目前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障碍,并对如何优化管理和改善服务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对策。 论文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我国文献传递服务开展现状的描述和分析;优化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相关问题探讨。全文分为四部分,内容如下: 1.文献传递服务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意义的文献传递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从馆际互借发展而来,但是又优于馆际互借的一种服务。文献信息数量的激增、文献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图书馆财政经费的不变甚至下降和用户文献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提高,是引入文献传递服务的原因;而图书馆馆藏和服务理念的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则推动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而实践也证明文献传递服务在馆藏资源建设、满足用户需求、提供高效和经济的信息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从图书馆的边缘性服务发展成为主流信息服务。 2.文献传递服务模式的研究 本章节将根据文献传递服务机构的类型、采用的技术手段、服务工作流程和管理组织模式等将文献传递服务相应进行划分,并分析了每种模式的利弊。鉴于其中的非中介性文献传递模式已经在国外已经广泛使用,而我国尚未开展,所以将通过国外几所大学图书馆开展非中介性服务的数据对该种服务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3.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现状分析 本章节通过分析和总结调研、考察获得的结果,阐述了我国图书馆界文献传递服务在基础平台建设、服务意识、服务内容、服务手段、业务流程、服务合作规模、技术利用、资源开发、服务收费、版权管理等方面的现状。 4.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优化策略 本章节试图就如何优化文献传递的开展提出一些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讨论:通过平衡文献的“拥有”和“获取”,为文献传递服务奠定良好的资源保障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和合作开发大型、多层次的联合书目和全文数据库,实现资源共知;改善文献传递服务的硬软件设施,建设电子文献传递技术平台,提高服务效率;建立良好的权益平衡机制,解决用户、文献传递部门以及其它文献传递部门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加强版权保护意识,确保用户“合理使用”文献,从而避免侵犯版权;分析非中介性文献传递服务的可行性,为文献传递服务开辟更多的服务领域;制定文献传递服务评价模型,评价服务效果,从而规范服务的开展。 本研究结论为:一、文献传递服务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共享手段:二、文献传递服务在技术的支撑下出现了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三、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障碍,必须采取优化措施改善服务基础设施,解决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图8,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