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4年莫迪带领印度人民党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并且于2019年的选举中再一次大获全胜。为什么印度人民的选票开始逐渐放弃“尼赫鲁牌”这一老牌政党--国大党,转向那个曾经被称为“不可接触者”的印人党?这与国大党的式微有着一定关系,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印度人民党是印度教政党,它以代表广大印度教徒利益的口号一步步收揽人心,扩大势力范围,同时将其接管并“培养”了几十年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深深扎根在印度这片土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莫迪带领印度人民党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并且于2019年的选举中再一次大获全胜。为什么印度人民的选票开始逐渐放弃“尼赫鲁牌”这一老牌政党--国大党,转向那个曾经被称为“不可接触者”的印人党?这与国大党的式微有着一定关系,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印度人民党是印度教政党,它以代表广大印度教徒利益的口号一步步收揽人心,扩大势力范围,同时将其接管并“培养”了几十年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深深扎根在印度这片土地上,并很快枝繁叶茂。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生长近百年,从兴起到没落,再到复兴,几乎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如今实现强势崛起。在莫迪政府的主导下,渗透到印度政治的方方面面。印度本身就是一个宗教国家,虽然它以世俗主义原则立国,但是我们不能被“世俗”二字蒙蔽双眼,也许它曾经在印度有过辉煌的统治时期,但如今“世俗”已经没落,印度教民族主义取而代之,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本文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概述开篇,将印度教民族主义定义为印度民族主义和印度教教派主义,根据这一核心观点,回顾印度教民族主义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发展历程并总结其特点。第三章开始便进入本文的重点章节,通过案例探析莫迪执政以来印度教民族主义强势崛起的话语及行动体现,将其强势崛起的事实一一摆在明面。为什么莫迪执政以来印度教民族主义实现强势崛起?第四章给出答案,先从莫迪本人进行审视,莫迪先是一位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而后才是印度总理,在他成为总理的道路上,莫迪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想与实践体系。和莫迪一起并肩的还有印度人民党和国民志愿服务团,它们一直是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双轮”,共同驱动实现其强势崛起。最后一章,总结了印度教民族主义强势崛起的政治影响,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它不仅渗透了印度国内政治,而且外延到国际政治之上,在印度政治政策的制定上,都有印度教民族主义“垂帘听政”的影子。
其他文献
标语是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传播载体,也是对广大群众进行动员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抗疫政策方针宣传与政治动员的重要工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许多以抗疫为宣传和动员目的的标语口号不但在线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在各社交网站上引起了极大的“围观效应”。对标语和口号的研究,旨在运用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其动员的功能、过程、效用、成因及改进形式
地区金融一体化是东亚地区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日本是该地区最早主导金融合作进程的国家,随着中国和东盟的崛起,日本越来越不能忽视中国和东盟的力量,“东盟+3”机制逐渐替代原来的“东盟+1”双边机制。东盟+3,即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紧密的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共同组成的合作机制的简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更加意识到建立东亚金融自助和支持机制的紧迫性,“东盟+3”财政金融合作机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如何提升政府治理绩效水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当前中央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也对我国深化简政放权、加快构建现代政府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从政府规模的角度出发,聚焦政
历史,对个人、国家和民族来讲,都是一笔重要的财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更是如此,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筚路蓝缕、风雨兼程的一百年,这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次又一次总结提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初心,百年如一日地坚持了党的根本性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百年的党史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教科书,也是我们奋进新时代的营养剂。是我们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挑战的利器,学习和研究党史是联结历史和未来的重
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发展中国家话语权不足的现状突出,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常处于被动地位。为解决这一困境,由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四国组成气候谈判合作机制,在历次全球气候峰会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机制深刻反映出新兴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领域合作的关系和立场。“基础四国”气候治理机制成立于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上,这一机制的产生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
长期以来,关于军政关系的研究引发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从军政关系的制度框架、军队政治文化、军政关系的变迁及诱因等多个维度展开了详尽研究。现代缅甸七十余年的历史先后发生了三次军事政变,每次政变缅甸的军政关系都会发生一次重要变革,这为观察军事政变以及军政关系提供了素材。本研究选取1962年军事政变与2021年军事政变作为研究对象,探析两次军事政变的异同。采用新的研究视角——政治精英威胁感知视角观
2017年马克龙总统上台后,大力进行各项改革。以“法国优先”,通过平衡国内党派立场,其颁布改革计划并出台一系列关乎移民问题的举措。整体上马克龙政府的移民政策收紧程度增加,侧重掌控移民控制权,加重打击非法移民,加强合法移民的庇护权,协调欧洲统一,表现出人道主义和中立主义。尽管马克龙总统执政后进行一系列地改革并发布了新的《庇护及移民法案》,但是在移民政策实际施行过程中,存在多种障碍,比如欧盟统一地规制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末梢,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单元。社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过去我国社区空间治理主体单一,社区事务主要是由政府全权参与负责,行政性突出,命令式的上下级科层色彩浓厚。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居民对社区权利、和谐人际关系的愈发渴望,社区空间治理的主体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并且不同的社区探索出不同主体主导的空间治理方式。本文以上海市33个社区空间治理
当今世界,大国竞争不断加剧,地区安全形势恶化,全球化进程受阻。然而,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的相互渗透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频繁流动,世界早已连成了一个整体,各国无法再回到过去完全隔绝且自给自足的状态,发生在某一国家境内的事件极有可能扩大范围而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因此,国家间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就跨国性问题进行的合作属于全球治理框架下的一部分,而国际组织因其具备的中立与客观属性,成为了各
以S市K县地坑院聚落的居住方式变迁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国家力量介入下的地坑院非遗保护运动中,当地居住方式如何变迁及变迁的基本原理。民俗关系是本研究中重要的理论概念,在已有研究对民俗关系传承型、革命型、认同型的三个理想类型划分基础上,区分出民俗关系生活性、交往性、观念性三维度,拟将其向民俗学理论的分析性概念推进,三维度的划分也是创新点所在。此外,综合社会学视角的“聚落三重性”分析框架,以地坑院案例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