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息音乐表演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逐渐成为电子信息技术时代发展的时尚和潮流。它在传统音乐表演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具有科技化、综合化、现代化、多元化特点。它将科技与艺术紧密结合,把传统以听觉为主的音乐艺术转向视听联觉的音乐艺术,目的是帮助音乐表演者更好地展现音乐作品情感、情境和意境。以全息音乐表演与传统音乐表演异同为主要线索,研究全息音乐表演中的若干问题。全息音乐表演中,表演者的任务不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息音乐表演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逐渐成为电子信息技术时代发展的时尚和潮流。它在传统音乐表演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具有科技化、综合化、现代化、多元化特点。它将科技与艺术紧密结合,把传统以听觉为主的音乐艺术转向视听联觉的音乐艺术,目的是帮助音乐表演者更好地展现音乐作品情感、情境和意境。以全息音乐表演与传统音乐表演异同为主要线索,研究全息音乐表演中的若干问题。全息音乐表演中,表演者的任务不仅要把音乐作品复活为音响运动形式,对音乐作品合理的理解与解读以视觉情景画面和舞美动作展现出来。音乐作品作为意向性产物,它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中,他人不可知,只有被客观化为现实物质存在,才能引起主体意识的注意和朝向。但被客观化的音乐作品存在方式有较强抽象性,主体需经过思维认知理解,才能获得音乐作品形式背后所隐喻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内涵等意指内容。由于每个主体思维认知方式和角度不同,所建构和理解的音乐作品内容呈现出具体同一性特征。全息表演中对于音乐作品的视觉化同样要做到求同存异。所有技术都为艺术表现服务,技术是实现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手段。但技术并非实现艺术表现的唯一途径,高新全息技术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有利也有弊。全息音乐表演作为新时代流行的音乐表演方式,音乐表演者需遵循传统音乐表演美学原则的同时,还需遵循新的表演美学原则,不断提高审美能力。音乐表演者切勿盲目追求时尚,选择合适的音乐表演方式,达到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更好地展现音乐表演意韵美。
其他文献
传统手工艺伴随着勤劳的人民度过悠久的岁月,在时代的浪潮中砥砺前行,用自己的方式哺育着这个文明。在如璀璨星海般的工艺门类中,传统漆艺是其中耀眼的一颗星辰,在各个时代中闪耀出自己的光芒。传统漆工艺经历漫长的发展,从蒙昧走到现代沉淀了无数的造物精髓,其中,传统漆艺的造物思想有别于其他手工艺造物方式,用其独特的造物方式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它的器型来自生活的缩影,它的方式成为文明的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今的中国建构起了以短视频为主要流量入口的新的互联网讯息平台,由于市场化的推进、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变迁,个人的价值和权力也被逐渐凸显,传统的集体价值观与单调的众口高呼的审美取向已经逐渐驶离新生代的成长轨迹,在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今天,革命宏大叙事的渐行渐远召唤新的镜像补充,越来越多的短视频消费者对于单调的美与正襟危坐的幽默感到乏味,土味视频这种意在迎合求异求新、寻求快速刺
现代科学的进步和新型材料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不再仅限于三维空间,而是将“时间”要素加入作品中,使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变化,动态艺术由此产生和发展。对动感首饰的审美性,更多地体现在物理学意义的运动中,即位置与状态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力与时间是产生运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其设计语言有着一般首饰设计的共性特征,但因为运动感,又具有了个性特征。研究以经典力学原理为理论指导,将原理与创作结合起来,分别进
时尚是在一定的时间或者地区及一定的语境中流行的一种审美表达。时尚主要指服装、鞋类、生活方式、配饰、妆容、发型和身材比例。服装是最常见和经常遇到的时尚形式之一。服装是一种身份的表达,在个性和社会性方面表现出品质并反映一个人的自我。因此,以现代形式创造一种新的服装,设计理念为:具有自由风格、简洁明快,将传统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希望能成为时尚爱好者的时尚风格之一。选择将传统的普纳卡万木偶艺术概念来表达现代
温肇桐作为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绘画史论家,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美术教育实践中,始终以美术史论研究为己任,在拓荒者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创造。本文通过对温肇桐在上海美专、华东艺专、南艺期间的艺术活动进行梳理,深入挖掘其理论著述,旨在分析温肇桐在美术教育、美术史、古代画论研究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在美术教育方面,温肇桐重视美术教学法的实践,聚焦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民国时
“酺宴”又被称为“赐酺合宴”,是在“赐酺”的基础上举办的一种兼具仪式性和娱乐性的大型宴饮活动。“酺宴”渊源于先秦、肇始于秦汉,历代延续,至唐尤盛。据不完全统计,唐代至少举行“酺宴”七十余次,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阶段。尤其是唐玄宗时期,不仅在都城长安举行盛大的“赐酺”仪式,在其他地方也时有所见,成为唐代“酺宴”的鼎盛时期。从相关史料及研究成果来看,“酺宴”音乐活动不仅是唐代宴乐的组成部分,也是宫廷宴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属于我国传统制造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近1600年的历史,于2006年被国务院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样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其中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研究中寻求一条能够传承保护这项技艺的道路。如今,南京已经成为世界上金箔对外出口最大的城市,远销意大利、日本、土耳其等国家。然而,南京金箔业繁荣昌盛的背后实则存在许多困境。一方
19世纪晚清画报业繁荣发展,吴友如作为晚清画报发展史中的代表人物先后绘制了《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等一系列作品,《风俗志图说》为吴友如描绘社会风俗的专集,对研究吴友如绘画风格以及了解晚清社会生活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以《风俗志图说》为研究对象,从图像与文字两方面对《风俗志图说》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勾勒出纸醉金迷、世风日下的晚清图景。吴友如在描绘晚清图景中,创建了与传统叙事性绘画不同的叙事方式,
半跏思惟佛造像起源于古印度地区,盛行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随后流传日本,对日本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溯源演变的研究,涉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是传播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国内目前的佛教半跏思惟像研究来说,学者往往聚焦于某一地域或时段的造像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研究材料主要集中于雕刻造像,不仅缺乏对整个汉传佛教圈的大局视角,在跨地域艺术史的研究上也有许多不足。本文结合古印度犍陀罗地区、中国至朝鲜半岛
本篇论文研讨的对象为多次获得凯迪克奖的得主尤里·舒利瓦茨。本文大致梳理其60余年的绘本创作生涯,详尽分析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创作缘起以及作品风格,切实了解画家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如何将多国艺术与文化底蕴融合其中,同时可以创作出彰显个人特色与国际风味的艺术作品。可以说,舒利瓦茨的绘本作品极为成功地显示出作为一名绘本画师的素质与修养。尤里·舒利瓦茨的绘本作品如今传入国内的没有很多,但事实上他的绘本作品中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