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中VC合并技术及QoS的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sheng0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扩展性问题与服务量问题是因特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互联网工程任务组设计了多协议标签交换协议,它吸收了ATMVPI/VCI交换的思想,集成了IP路由的灵活性和ATM交换的简捷性。基于ATM的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可以通过VC合并技术来提高网络的扩展能力。VC合并技术和服务质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多协议标签交换是一种升级技术,它面向的是IP骨干网,对VC合并的基本要求是扩展性好,不改变ATM的转发规则,特别是不能修改VPI/VCI的结构和语义。目前,除多协议标签交换工作组提供的全VC合并方案外,其它的VC合并方案均不能完全满足这些要求。因此我们将多协议标签交换工作组提供的全VC合并模型作为研究VC合并的基本模型。 首先,本文对多协议标签交换工作组提出的全VC合并的实现结构及性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全VC合并的可行性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依据。本文介绍了多协议标签交换工作组提出的实现全VC合并的交换结构和Widjaja等人推导的该结构全VC合并缓存需求的解析模型。目前对该结构的性能评价还不完善。本文利用计算机仿真和缓存需求的解析模型,研究了多种通信量模型、多种载荷条件下标签交换路由器缓存的溢出概率、包延迟、包丢失率。解析和仿真的结果表明:在高负载状态下,VC合并对LSR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不大。这一发现为该结构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其次,设计了实现部分VC合并的交换结构,推导了部分VC合并缓存需求的解析模型,为部分VC合并的性能评价提供了一种手段。部分VC合并可以提供多种等级的服务质量。虽然部分VC合并消耗了VPI/VCI空间,限制了网络的扩展能力,但是考虑其实现结构简单,便于迅速推广,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我们根据Widjaja提出的部分VC合并的概念,设计了多输出缓存的输出模块结构,以Widjaja的全VC合并解析模型为理论基础,推导了部分VC合并缓存需求的解析模型。和Widjaia推导全VC合并缓存需求的所用的解析算法相比较,我们的解析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从O(M4)降低到O(M2)。为了进一步降低算法的复杂度,我们用闭合方程近似解析了输出缓存的概率分布。近似解析有效的降低了D-BMAP/D/1的运算复杂度。本文用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解析模型的正确性。 然后,提出了实现全VC合并交换结构的改进结构,大大降低了标签交-Ⅰ-换路由器的缓存需求。虽然在高负载状态,VC合并标签交换路由器只需要很少的附加缓存,但是它的总缓存需求还是很高的。为了进一步降低VC合并标签交换路由器的缓存需求,我们建议将中央排队结构作为VC合并标签交换路由器的交换结构。通过计算机仿真,将这一结构与输出缓存的交换结构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中央排队交换结构的缓存需求远远低于输出缓存的交换结构,并且在其它性能指标上也有更优异的表现。 最后,为了兼顾网络的扩展性和服务质量,提出了一种支持全VC合并的多协议标签交换拓扑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流的排队结构和基于流的调度算法,解决了扩展性和服务质量粒度之间的矛盾。为数据流提供多种等级的服务质量保证是目前IP网络亟待解决的问题。ATM交换机通过交换和调度进行通信量控制,能够为数据流提供服务质量保证。本文将基于VC的排队结构和基于VC排队的调度算法扩展到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中,提出了一个拓扑结构模型。在这个拓扑结构模型中,在接入标签交换路由器上采用基于流的排队结构,在核心标签交换路由器上仍旧采用基于VC的排队结构并执行VC合并技术。为了与这个拓扑结构模型相配合,我们提出了基于流的调度算法。通过对端到端延迟和吞吐率的解析发现:1.相对于链路上的传输延迟,数据包在标签交换路由器上的延迟是非常小的,这说明基于流的调度算法在延迟保证上是行之有效的;2.基于流的调度算法能够提供带宽保证,并且能够公平的分配网络中剩余带宽。
其他文献
短距离无线通信网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数据通信,减少了对有线连接的要求,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并且因其可移动性、组网灵活性、应用范围的广泛性和传输速度快等优点,使得在当前个人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是应用于生产调度、指挥控制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对于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保证安全等有着极重要的作用。虽然专用移动市场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但也
数字电视是21 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各国政府都把数字电视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纷纷制定发展规划和推进政策。数字电视机顶盒技术是数字电视产业的重要支柱之
μC/OS-Ⅱ(MicroC/OS)是一种可移植、可固化、可裁剪及可剥夺型的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RTOS),适用于各种微处理器和微控制器。其出色的健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
现如今温度已经在人类的日常生活生产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几乎大部分工业生产工艺都与温度息息相关,在农业生产、食品加工等行业里,温度的检测与控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色散不仅是实现10Gb/s以上的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重要限制因素,也是对已铺设系统进行升级扩容的主要障碍。由于具有价格低、插损小、易调谐和低非线性等优点,光纤光栅色散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