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同因素与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发病的关系,分析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肝功能、血脂、血糖等检测指标及合并症胆囊炎、胆囊结石、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相关性。探究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医体质在胆囊息肉样病中医证型中的分布情况,二者是否具有一致性。从而为胆囊息肉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门诊、住院部就诊病人均由B超确诊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200例进行临床问卷调查研究,填写临床观察表《胆囊息肉中医证候调查表》、《胆囊息肉主要相关因素问卷调查表》及《中医体质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2-3],体质分类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1]9种体质分类方法。采集符合标准入选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信息,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行辨证分型。同步进行肝功能、血脂、血糖及肝炎免疫标志物或肝炎病毒等检测。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对中医症候、舌象、脉象进行聚类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方差分析P﹥0.05,用LSD检验,当方差分析P<0.05,用T′检验,分类资料多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1胆囊息肉主要的中医证型为3类,分别是胆胃郁热证109例,占54.5%;肝胆气滞证46例,占23.0%;痰瘀互结证45例,占22.5%。2胆囊息肉患者易合并胆囊炎、脂肪肝、病毒性肝炎。3胆囊息肉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30-50岁之间高发,在40-50岁以前,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囊息肉发病递增,在40-5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囊息肉发病递减。有不良生活习惯者高发,其中以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肥胖者多见。吸烟、饮酒、熬夜、喜好肥甘厚味、辛辣、坚果咖啡是胆囊息肉诱发或加重的重要因素。单发高于多发。4证型分布与性别、体重指数、息肉单发多发、合并脂肪肝、胆囊炎、病毒性肝炎以及中医体质关系密切。与患者血TBIL、ALT、AST、TBA、GGT、ALP、TG、TC、LDL、HDL、FBG等检测指标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胆囊息肉常见证型以胆胃郁热证、肝胆气滞证、痰瘀互结证三型为主。2胆囊息肉患者易合并胆囊炎、脂肪肝、病毒性肝炎。3证型分布与性别、体重指数、息肉单发多发、合并脂肪肝、胆囊炎、病毒性肝炎以及中医体质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