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及推进对策研究

来源 :长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antha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即把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作为重点推进。目前,我国基本确立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原则,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在农民向非农人口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着农民向非农人口转移的意愿不强、转移的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城镇化激励引导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在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真正实现市民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农业转移人口难以和市民同等享受公共服务,经济生活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足,职业培训缺乏、就业竞争处于弱势,文化认同感低,难以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生活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得出以下六点障碍因素:一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缺陷;二是户籍制度及其附属的公共服务障碍;三是城镇劳动就业制度障碍;四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障碍;五是中小城镇承载力的约束;六是城乡文化隔阂形成的城市社会排斥。为破解以上六个障碍因素,本文立足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步转移”的特殊阶段,依据推拉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对策构想,首先设计了促进农民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的推力机制,主要包括农村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农转非人口的就业保障机制、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对农转非人口的引导机制;同时设计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拉力机制,包括有序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健全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文化融合等。
其他文献
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反观过去,由于忽略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开采、滥用自然资源,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5%。而且相对世界其他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进程来说,中国是大踏步进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
没有农业,合作就失去了她最重要的领域;然而,没有合作,农业就将失去她最好的工作伙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民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近一半。三农问题一直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