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山构造带属于准西北缘逆掩冲断带的北段,处于准噶尔盆地与哈山的结合部位,其“内部”蕴涵着丰富的油气,多层系立体含油的良好勘探局面初见端倪。但由于地质结构复杂,不同区带油气富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下步主攻勘探区带及目标的优选。为了适应现今优质高效勘探的要求,降低勘探风险及成本,亟需开展哈山构造带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查明油气成藏规律,为研究区油气勘探提供一定指导。哈山构造带属逆冲推覆-冲断叠加+走滑改造“早衰型”山前带,整体表现为一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划分出超剥带、外来推覆系统、前缘冲断带和准原地叠加系统4个地质单元,6期推覆体。受应力场转换、应力作用方式及充填地层属性的控制,呈“上下分层、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地质结构特征。剖面上分为2套构造层,即浅层超剥带和中深层推覆-冲断叠加带;自北向南划分为3个构造带,即北部的走滑改造带、中部的逆冲推覆-冲断带、南部的逆冲褶皱带和斜坡带;平面上分为三段,即西段下二叠统和石炭系逆冲推覆体叠置组合,中段三叠系和二叠系叠瓦冲断片体叠加组合和东段的断层相关褶皱叠加组合。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复杂构造解析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区域构造、露头、钻井、地震等多种资料进行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研究,根据不整合类型、断层切割关系及构造轴面等倾角区分析,识别出5期构造期。根据构造变形卷入地层归属、生长地层发育特征,厘定了构造发育时间,平衡剖面恢复明确了构造变形过程及变形量。在此基础上,重建了哈山构造带自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经历了伸展与挤压区域应力场转换,4类盆地性质叠合和6期演化阶段:早二叠世伸展裂陷阶段、早二叠世末叠瓦冲断-脆韧性剪切阶段、晚二叠世类前陆盆地强烈推覆冲断-走滑调整阶段、三叠纪陆内坳陷继承性推覆冲断-走滑改造阶段、侏罗-白垩纪陆内坳陷震荡隆升阶段和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喜山期走滑改造阶段,其中早二叠世末、二叠纪末和三叠纪末为关键构造变形期,其分别控制了哈山的雏形造山、强化隆升和最终定型。哈山构造带形成演化及关键期构造变形对“源、储、运、保”等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致使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成藏规律、分布特征及油气性质各具特点。早二叠世伸展裂陷碱湖沉积环境为风城组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及碎屑岩-云质岩-火山岩多类型储层的发育创造了条件,构造沉积复原认为,该时期哈山地区处于半深湖相带,烃源岩广泛发育。哈山推覆冲断造山作用致使烃源岩在多个构造单元残留分布,构造叠置与沉积地层补偿控制了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存在持续埋藏生烃型、快速抬升生烃停滞型、快速深埋生烃型和二次生烃型4种演化模式,厘定了有效烃源岩分布。构造对储层的控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造微裂缝对火山岩和云质岩脆性储层具有增储增渗的作用,二是构造抬升剥蚀风化淋滤对储层具有较好的溶蚀改造作用,形成了风化淋滤型、淋滤-断裂改造型、内幕岩相-构造改造型和基质孔隙-构造改造型4种类型储层。哈山形成演化控制了不同构造区带构造样式、沉积地层充填及输导要素的时空配置,控制了不同区带的油气输导的有序性及油气分布的规律性。地质-地化剖析,提出超剥带和推覆-冲断带分属不同的油气输导系统。超剥带为“断-毯”远源横向输导模式;推覆-冲断带为“多断”联合近源垂向输导模式,西段推覆叠置区为断层-微裂缝网状复合输导,中段冲断叠加区为“断-砂”阶梯状输导,东段断褶变形区为断层垂向优势输导和砂体辅助输导。构造演化、烃源岩生烃演化与输导样式演化耦合控制了油气的充注成藏的动态演化,中西部为三期相对早期成藏,东部为两期相对晚期成藏。“源-输-储”三因素联合控制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成藏组合类型及油气富集,保存条件优劣控制了油气品质优劣,形成了现今稀稠油共存,不同成熟阶段油气共生的多层系含油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