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愈发强烈,与此同时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与破坏也愈发严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当前世界各国为了满足自身发展所大量使用的能源为化石能源,在化石能源的消耗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所以二氧化碳的减排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通过对外贸易与世界其他各国相互联结。中国是贸易大国,并且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据统计,2010年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为2.9728万亿美元。规模如此庞大的对外贸易,必然会导致在生产时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而在国际上计算一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时,是将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记在出口国的身上,而消费这些产品的国家不承担这些商品生产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这就导致了出口国实际上是在牺牲自己国家的环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满足进口国的消费需要,这样会对出口国的环境保护造成巨大的压力,而且使该国在国际节能减排问题中面临不利的局面。所以在中国面临这种局面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具体有多少,其次我们要研究目前产生这些碳排放量的贸易结构是否合理。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出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的完全排放系数,进而计算各行业部门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量,再通过对碳排放量的变化做因素分析,结合对贸易结构的分析,来深入研究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与贸易结构问题。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在1997年至2007年,完全排放系数均有所下降,但是这些行业部门的完全排放系数还处在较高的水平;在1997年、2002年、2007年三个时点的对比上,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中的碳排放量都逐年增加,而在对外贸易中的净碳排放量上,发现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净碳排放为负数,表示中国在2002年中国因出口而增加的碳排放量少于因进口而节省的碳排放量,对外贸易总体上有利于节能减排。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量变化的因素分析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在1997年至2002年、2002年至2007年两个阶段内,都表现为技术效应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结构效应两个阶段影响相反,规模效应增加了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而结合各行业部门的完全排放系数对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出口贸易是以碳排放较低的产品为主,而在进口贸易结构中,则以进口碳排放比较高的产品为主。文章最后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