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带一路”的文化战略下,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意义。景物描写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景物描写的翻译作为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接受美学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重视原文本的未定性、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原文本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审美距离以及原文本和目的语读者的视野融合。一九五八年沙博理先生翻译的《家》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创作的,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本文依托接受美学,选取沙博理《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提出景物描写的英译原则和英译策略。首先,论文着重研究了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未定性、审美距离和视野融合等重要概念及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翻译。接着,研究了景物描写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功能。根据小说的景物类别,将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然后对巴金的《家》和沙博理的The Family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沙博理《家》英译本的景物描写所使用的直译、增译和省译法。最后,文章结合接受美学提出了景物描写翻译的四大原则:一、满足英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二、确定原文本的未定性;三、调整原文本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审美距离;四、实现原文本和目的语读者的视野融合。同时,针对景物描写的类别,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对于自然环境描写的翻译,采用直译法、省译法和转换法;对于社会环境描写的翻译,宜采用意译法、直译法、增译法和释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