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复方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成分多种多样。我们借鉴国际医药界关于“植物药的可比性评价”技术体系,提出:中药提取物可分为基本活性物质与伴生物质,基本活性物质与其制剂的治疗特性完全或大体相关联;伴生物质可分为附加和无活性副产物。附加物质可增强或减弱基本活性物质的作用;无活性副产物无药理作用,其存在往往是不期望的。对于同一研究体系而言,由于不同的提取精制方法的原理不同,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精制提取物中基本活性物质的保留率以及伴生物质的除去率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同一研究体系应用同一种精制手段(不同的参数)对体系的基本物质的保留率及伴生物质的除去率也有可能不同,但是差异相对较小,能更大程度地说明伴生物质的作用。
本课题以黄连解毒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离心及多级超滤对其有效成分(栀子苷、黄芩苷、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含量、溶出度、体系的物理化学参数(pH、浊度、黏度和电导率)、高分子物质的含量(蛋白质、果胶及淀粉)及药效的影响,通过探讨这些变化与方中有效成分及伴生物质的改变的关系从而为中药复方分离精制技术(尤其是膜分离技术)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果如下:
(1)参照2010版药典对黄连解毒汤离心及多级膜处理样品进行了固含率的测定。结果:离心液、pes-5w透过液、pes-3w透过液、pes-2w透过液、pes-1w透过液和pes-6k透过液的固含率依次为19.451、16.884、16.313、15.040、13.534、12.894。
(2)采用电化学法对黄连解毒汤离心及多级膜处理样品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离心液、pes-5w透过液、pes-3w透过液、pes-2w透过液、pes-1w透过液和pes-6k透过液pH值分别为4.002、4.278、4.337、4.431、4.500、4.743;电导率值分别为1.943、2.540、2.630、2.800、3.040、3.740ms/cm;浊度值分别为288.0、73.2、56.9、47.1、40.2、10.9NTU;黏度值无规律性,在8.0mpa/s左右;蛋白质、果胶、淀粉则在超滤过程中含量不断下降。
(3)运用HPLC法测定了黄连解毒汤离心及多级膜处理样品中栀子苷、黄芩苷、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结果:离心液、pes-5w透过液、pes-3w透过液、pes-2w透过液、pes-1w透过液和pes-6k透过液中栀子苷含量分别为0.463、0.518、0.511、0.522、0.560、0.622mg/mL,黄芩苷含量分别为0.468、0.336、0.324、0.263、0.260、0.235mg/mL,盐酸巴马汀含量分别为0.194、0.201、0.198、0.200、0.202、0.212mg/mL,盐酸盐酸小檗碱含量分别为0.789、0.693、0.704、0.622、0.630、0.618mg/mL。
(4)对黄连解毒汤离心及多级膜处理样品的HPLC特征图谱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各样品之间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的变化。结果:经过离心及多级超滤后各样品中有效成分含量虽然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有效成分的组成变化较小。
(5)采用小杯法研究了离心及多级超滤对黄连解毒汤中栀子苷、黄芩苷、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的溶出度的影响。结果:这四种物质的溶出度曲线变化趋势各不相同。
(6)研究了黄连解毒汤离心及多级膜处理样品对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结果:pes-5w透过液样品对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最好。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1)首次用浊度值这个物理参数来宏观的衡量黄连解毒汤复方中的微粒的多少,并确定了超滤膜处理黄连解毒汤的过膜温度。
(2)首次采用某种超滤膜的5种不同的相对截留分子量处理复方,即首次用5种不同相对截留分子量的pes膜处理黄连解毒汤。
(3)首次运用HPLC特征图谱研究了不同截留分子量pes膜对黄连解毒汤体系中化学成分含量及组成的影响。
(4)首次同时以栀子苷、黄芩苷、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为指标,研究了不同截留分子量pes膜处理对黄连解毒汤有效成分溶出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