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届政府发布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中,不间断地提及到生态的问题,显示出了新一届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我国政府势必将逐步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开启绿色行政的新时代。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崛起,环境问题接踵而来。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逐步开始了环境保护的步伐。以此为背景,西方国家的政府和学界,开始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政府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即政府绿色行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政府实践活动,绿色行政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本文以此为契机,通过梳理国内外绿色行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强调绿色行政对于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意义,其根本目的在于中国政府的绿色行政实践。本文认为,所谓绿色行政,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我们将绿色行政定义为一种行政理念,要求政府在改善环境状况的同时,通过行政理念的转变,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行政具有应对性、战略性、持续性、全面性、法制性、创新性、协同性等七大特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国家政府的绿色行政实践已经出具成效。本文援引了美国政府的“绿色采购”,英国政府的“绿色建筑”,挪威政府的“绿色GDP核算体系”三个典型案例,旨在总结这些国家绿色行政实践的成功经验,即,正确的价值指导,合理的目标设定,完善的制度体系,充分的公众参与等等。这些经验对于我国政府的绿色行政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历次经济体制改革带动政治体制的不断革新,以期更加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至于当前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状已经对公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阻力。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政府逐步开始重视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政府职能理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就是说政府开始以绿色行政的理念指导政府实践活动。例如,2014年两会期间“节俭之风”盛行:矿泉水实行“实名制”,不再提供沏茶服务;使用公共文具,避免浪费;用餐使用大众菜等等。这样的变化传递着自上而下转作风的信号,经济环保的理念已经逐步落实为行动。本文认为,在中国政府绿色行政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发展、行政管理体制建设、保障体制建设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