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石墨烯材料的场发射器件研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nlql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来年,石墨烯材料在储能、太阳能电池、传感器、场发射器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场发射器件中,石墨烯越来越成为热门研究材料。三维图案化的硅衬底作为场发射器件的衬底,既有独特的衬底结构又可与集成电路兼容。本文利用MEMS工艺制备了硅尖和硅微通道板(硅MCP)两种三维硅衬底,在衬底上沉积石墨烯,得到了石墨烯/三维硅结构,开展了其在场发射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使用电泳法制备了石墨烯/Ni/硅尖结构的场发射器件。使用过超声法对石墨烯进行改良。改良后的石墨烯均匀地沉积在Ni/硅尖的尖端,呈现花瓣状。仿真结果说明这种石墨烯/Ni/硅尖结构的尖端可以发射大量的电子。场发射测试结果显示,改良后的单个石墨烯/Ni/硅尖结构在电场为0.32 V·μm-1时就可以测试到场发射电流。场发射电流最大可以达到24.8μA,且此时电场强度仅为2.13V·μm-1。这说明改良石墨烯/Ni/硅尖结构为场发射电子源器件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其次,本文使用MEMS工艺和光辅助电化学刻蚀法制备了三维硅衬底——硅MCP。这是一种5μm×5μm的有序方孔网络结构,通道壁厚1μm,通道长250μm。使用无电镀沉积法,在硅MCP的表面沉积镍薄膜,使得衬底导电化,成为宏孔导电网络(MECN)。通过溶剂热渗碳的方法,往MECN表面的镍颗粒里渗入碳,成为碳化镍。经过退火,碳化镍分解为镍与纳米石墨烯,得到纳米石墨烯/MECN三维结构。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石墨烯制备方法在选择衬底上的局限性,成功在三维衬底上沉积了纳米石墨烯。接下来,使用氧化锌纳米棒对纳米石墨烯进行修饰,制备出ZnO纳米棒/纳米石墨烯/MECN。得到的ZnO纳米棒长600 nm,直径为70 nm。它们均匀地垂直生长在纳米石墨烯/MECN的表面,对石墨烯进行修饰。这种结构开启场强(Eon)低至0.5 V·μm-1,场发射增强因子(β)为25550。在高、中、低三种电流密度下,都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ZnO纳米棒/纳米石墨烯/MECN的场发射性能明显优于其纵向对比的ZnO/MECN(Eon=0.7 V·μm-1、β=25309)、纳米石墨烯/MECN(Eon=2.1 V·μm-1、β=3244)和MECN(Eon=4.7 V·μm-1、β=200)。本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解释了这个结构拥有优秀场发射性能的原因。图形化的三维导电结构MECN衬底有效避免了静电屏蔽效应,并提供了更多的场发射点。ZnO纳米棒和纳米石墨烯互相接触,形成了金属-半导体接触,产生了一个异质结。这种异质结使得纳米石墨烯和ZnO纳米棒之间的接触势垒降低。电子更容易从纳米石墨烯隧穿到ZnO纳米棒。和以往的报道相比,本论文中ZnO纳米棒/纳米石墨烯/MECN拥有更为杰出的场发射性能。最后,我们通过掺杂铟,对ZnO和石墨烯的混合场发射材料三维硅衬底场发射器件进一步优化。在纳米石墨烯/MECN的基础上,沉积不同比例的掺In的ZnO纳米颗粒,得到In-ZnO/纳米石墨烯/MECN。通过不同比例的横向对比,得知10%是最佳掺杂比例,10%In-ZnO/纳米石墨烯/MECN的场发射性能最佳。它的开启场强低至1 V·μm-1,阈值电压低至3.7 V·μm-1,最大电流密度高达2.88mA·cm-2,场发射增强因子为27918。10%In-ZnO/纳米石墨烯/MECN的循环稳定性很好。在高、中、低三种电流密度下,电流密度的平均偏差均在2%左右,最大偏差不超过7%。结果说明In掺杂的ZnO对石墨烯起了修饰作用,极大地提高了ZnO和纳米石墨烯混合材料的场发射稳定性,并且可以得到更大发射电流密度。本论文以MEMS工艺制备的三维硅衬底——硅尖和硅MCP为核心,配合纳米科学和半导体材料学中石墨烯的制备、沉积与修饰,为冷阴极场发射电子源器件的研制提供了开拓的思路和崭新的方向,开辟了一条冷阴极场发射器件与集成电路工艺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本论文能进一步促进MEMS工艺、纳米材料学和微电子真空器件的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本论文中构建的石墨烯场发射器件将会推动国内乃至世界的冷阴极场发射电子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其他文献
量子多体体系包含大量相互作用的粒子,蕴含着丰富的新奇量子效应,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核心内涵。由于系统的希尔伯特空间维度随体系尺寸呈指数增长,造成量子多体系统的描述与理论研究变得极其困难。目前,量子多体理论在研究多体系统时遇到的困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凝聚态物理的发展,这在当今强关联系统的研究中表现尤其明显,为凝聚态物理学家理解高温超导、量子Hall效应等物理现象的本质造成很大的阻碍。传统的多体理论
我们在张量范畴中引进了余代数上的几何偏余模这个概念作为Caenepeel和Janssen提出的霍普夫代数上的作用以及偏作用的改进和补充。我们证明我们的概念能更好的描述代数几何中的偏作用。我们证明在要求不高的条件下,几何偏余模范畴是完备和余完备的,并且霍普夫代数上的偏余模范畴是次张量范畴。我们发展了几何偏余作用的霍普夫伽罗华理论,这表明我们的概念在霍普夫代数中也是一个有用的补充工具。
利他决策是社会决策的典型代表,其核心在于自我与他人利益的权衡。对利他决策的探讨不仅可以描述和解释个体的利他行为,还有助于寻找促进社会合作的心理机制,因此成为近年来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然而,现有研究较多从个体的角度探讨利他行为的产生机制及情感、认知因素的影响作用,而较少考虑任务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缺乏对不同任务环境下利他决策偏好进行比较的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工具来将复杂的利他决策
承载着纳米光学要求集成器件越来越微型化的期望,人工光学材料成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目前,人工光学材料主要包括光子晶体、特异材料、特异表面和特异晶格,它们展现出自然材料不具备的新颖光操控现象,极大地扩展了人们对材料的认知。深入探讨影响微粒子光散射行为的因素,在实现一些新奇光学现象和获得超薄亚波长光学结构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这主要是由于,微粒子是构成人工光学材料的基本单元,它的光散射性质对人工光学材
在自然光合作用中,光捕获复合物能高效的捕获太阳光并传递激发态能量至反应中心,从分子层面上理解光合体系中激发能转移机制对于优化和设计人造光合系统以及光电器件等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众多研究已经表明动态蛋白环境在促进激发态能量转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蛋白环境如何影响激发态能量转移仍需厘清,激发能量转移的分子机制也待阐明。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蛋白质复合物结构非常复杂,通常由几十到几百个色素分子/辅因子和
生殖细胞是有性生物体内能产生配子、繁殖后代的细胞总称,是遗传物质传递的唯一载体。在哺乳动物体内,生殖细胞起源于顶胚层附近的原始生殖细胞,随后迁移至发育的性腺中成为生殖干细胞,历经有丝分裂增殖和减数分裂分化,进一步形成成熟的配子(精子或卵子)。小鼠精原干细胞停滞在细胞周期的G1/Go期,在出生后d7~d10左右恢复并进入减数分裂,到6-8周性成熟期,经历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及圆形精子,最终形成
植物衰老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最终阶段,它最明显的外观标志是叶片由绿变黄直到脱落,而作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衰老引起的有机物合成减少将极大地限制作物产量潜力的发挥。因此揭示植物自身调控衰老的分子机制将为高效改良植物性状和品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细胞分裂素(CKs)在叶片衰老过程中起抑制作用,而水杨酸(SA)对叶片衰老起促进作用。NA
铜是包括鱼在内所有动物的必需营养元素,铜以辅酶的形式在体内发挥生理作用,机体氧化还原反应、铁离子代谢、能量生成、胶原合成和脑神经递质生成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都和铜有关。饲料铜是鱼类铜的主要来源,过量的铜会对鱼类造成氧化损伤和毒性作用。鱼体内铜含量的高低受到吸收和排出两个关键环节的影响,其中铜在鱼消化道内的吸收、利用过程过程尤为重要。影响鱼类饲料铜吸收的因素很多,铜的化学形式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伤口感染是造成糖尿病伤口难以愈合的主要病因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导致糖尿病患者伤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它能通过表达肠毒素、溶细胞毒素、核酸酶、蛋白酶等多种毒性因子来破坏宿主防御系统。白细胞介素33(IL-33)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IL-1家族新成员,宿主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皮肤后会显著增加IL-33的表达,进而诱导NO的释放、上调抗菌肽REG3A的表达来增
RNA测序(RNA-seq)极大地促进了对不同生物体的转录组全景图的探索。然而,由于当前的分析软件和测序技术的各种限制,转录组重建仍然具有挑战性。本论文构建了一个有效的工具QuaPra(Quadratic Programming combined with Apriori,结合Apriori算法的二次规划),用于转录组的精确组装和定量。与其他目前流行的软件相比,QuaPra的灵敏度和精密度比其他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