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对双向FDI流动的影响——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derful_wor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经济与贸易获得腾飞式发展。继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在进出口贸易取得连连硕果的同时,中国也频频卷入国际贸易摩擦。我国在国际贸易领域实力不断增强,此时,反观中国在国际资本舞台的表现,虽然愈发活跃,但仍有巨大潜力待发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外资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可谓翘楚,外资的源源流入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生产力提升;对外投资方面,近10年随着中国资本积累达到一定水平,加上中央“走出去”政策的鼓励,我国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步伐也突飞猛进。  然而,靓丽表现之后,在世界经济从危机中缓缓复苏的背景下,中国亟需重新调整经济结构,与国际法律法规接轨,参与乃至产生对国际游戏规则的影响。这些方方面面的要求和不足,需要我们针对各个领域做科学的思考分析。本文从中国与欧盟间资本流动的研究为出发点,希望找到双边投资协定这一法律规制对资本流动的刺激/制约效果。  为了研究这一对关系,本文实证部分使用中国同欧盟各国间2004-2012年间FDI数据作为因变量,对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与欧盟间资本流动的影响,并希望藉此对中国刚开始与欧盟谈判的双边投资协定略作建议。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高速增长了三十多年,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于2011年迈入中上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根据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经济体进入这一阶段后往往伴随着经济
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现代化的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内学者对装备制造业竞争
2007年至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提出了或有资本监管要求,用于提高商业银行危机时期补充资本的能力。本文首先介绍了或有资本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及现有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