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软组织的影像学改变对骨髓炎和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 对57例骨髓炎和70例恶性骨肿瘤病人的CT和(或)MR表现进行观察,并记录各种征象,再行统计学处理。各种征象的影像学界定标准为:①软组织肿胀:肌间脂肪间隙肿胀CT上示自身模糊或消失,MR T1WI示高信号脂肪内出现线样或条索状中等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皮下组织肿胀表现为自身厚度增加,CT可见皮下脂肪内细网状或条索状软组织样密度,MR T1WI示高信号的脂肪内细网状、斑片状或条索状中等信号,在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边界不清。肌肉肿胀示肌肉内斑片状低密度或长T2信号,边缘模糊,或整块肌肉外形增大,密度下降或呈长T2信号。根据试统计结果将软组织肿胀分为四度。把无肌间隙分隔的单(或)多块肌肉、单个肌间隙、一块骨骼或皮下组织作为一个结构单位,在横轴位MR脂肪抑制T2WI像或CT软组织窗图像上,自软组织肿胀最远点向病变骨的中心做连线。根据此连线上肿胀最远点至病变骨或紧邻病变骨的软组织肿块表面所跨结构单位数目进行分度。软组织无肿胀时为0度;肿胀局限于病变紧邻的结构单位内,即紧邻的肌肉、肌间隙或皮下组织者为Ⅰ度;肿胀累及2个结构单位者为Ⅱ度;累及2个结构单位远侧组织者为Ⅲ度。②脓肿样囊腔:紧邻或远离病变骨,呈类圆形或分叶状;中央为圆形、类圆形或半球状低密度或水样信号区,增强扫描无强化;周围为厚薄较均匀的囊壁,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③软组织内气体:位于肌间隙或脓腔内,呈圆形或卵圆形,CT上为气体样低密度,MR各序列均呈低信号。④脂液平面:平面上方呈脂肪样低密度或短T1长T2的高信号,脂肪抑制像上为低信号;平面下方呈水或软组织样密度或信号。⑤窦道:CT上为骨皮质与皮肤之间的线样或管道样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窦壁明显强化。⑥软组织肿块:半球状或分叶状。紧邻病变骨。CT上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等、高或低于肌肉密度,边界清楚或模糊。MR上肿块大部或全部呈长T1长T2信号,T2WI和脂肪抑制T2IW像上边界清楚,肿块信号均匀或中文摘要不均匀。增强扫描肿块部分或全部呈轻中度强化。⑦软组织肿块边缘残留骨壳或壳样钙化:位于软组织肿块边缘,为凹面朝向病变骨的局限性弧形钙质样高密度影。⑧软组织肿块内肿瘤骨或瘤软骨钙化:肿瘤骨呈斑片状、放射状或团块状钙质样高密度影,边界较模糊181。瘤软骨钙化呈点状、环状或点环状钙化密集而成的团块状钙质样高密度影。⑨软组织内难以定性的钙质样高密度影:位于骨外软组织内、软组织肿块内部或边缘,CT上呈斑点状、不规则条块状钙质样高密度影,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结果57例骨髓炎病人中,54例行CT检查,14例行MR检查。CT检查显示软组织肿胀0度2例,I度19例,11度16例,111度17例。6例软组织内出现脓肿样囊腔。1例显示软组织内气体。1例显示脂液平面。1例显示窦道。5例显示软组织肿块。8例示软组织内难以定性的钙质样高密度影。54例CT检查均未见软组织肿块边缘残留骨壳或壳样钙化和软组织肿块内肿瘤骨或瘤软骨钙化。MR检查显示软组织肿胀I度2例,n度6例,nl度6例。3例显示脓肿样囊腔,在MR DWI上均呈明显高信号。1例显示脂液平面。1例显示软组织肿块。14例MR检查均未见软组织内气体。70例恶性骨肿瘤病人中,54例行CT检查,49例行MR检查。CT显示软组织肿胀O度10例,I度29例,n度12例,m度3例。49例显示软组织肿块。16例显示软组织肿块边缘的残留骨壳或壳样钙化。25例软组织肿块内出现放射状、斑片状高密度影或点、环和点环状钙化密集形成的团块状钙质样高密度影。12例软组织肿块内显示难以定性的高密度影。MR显示软组织肿胀O度3例,I度21例,11度17例,m度8例。们例显示软组织肿块。49例MR检查均未见脓肿样囊腔、软组织内气体和脂液平面。CT观察指标中,软组织肿胀程度、脓肿样囊腔、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边缘残留骨壳或壳样钙化和软组织肿块内肿瘤骨或瘤软骨钙化5种征象在骨髓炎组和恶性骨肿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MR观察指标中,软组织肿胀程度、脓肿样囊腔和软组织肿块3种征象在骨髓炎组和恶性骨肿瘤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T和MR均显示骨髓炎中软组织肿胀较恶性骨肿瘤广泛。结论骨髓炎和恶性骨肿瘤各种软组织的影像学改变中,软组织肿胀程度、脓肿样囊腔、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边缘残留骨壳或壳样钙化、软组织肿块内肿瘤骨或瘤软骨钙化对两者具有鉴别诊断意义,骨髓炎时软组织肿胀的范围较恶性骨肿瘤更广泛。软组织内气体、脂液征和窦道中文摘要是骨髓炎较少出现但可靠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