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教育均等化分析——以湖北省松滋市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差异及过于关注经济效益而造成的片面发展,使得我国不同地区、城乡之间、不同乡镇之间的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建设上表现尤为突出。在偏远农区,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设施落后和教育保障缺位现象普遍存在。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规划不仅要解决上学难问题,也要实现学校的布局合理、资源配置均衡、基础设施标准化的公平性目标。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师生人口、交通、学校等数据库,通过专题地图、图表和空间统计数据(居民点、交通路网、人口分布等)表达不同聚落点的教育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均等化水平,将空间可达性分析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结合,计算各均等化评价指标,探讨非均等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因,以期对中长期义教阶段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以湖北省松滋市这一典型的县域地区为研究案例,作者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组建包括行政区划、道路交通网络、师生人口分布、学校布局等空间要素的松滋市教育资源数据库。(2)在建立人口聚落教育服务空间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和地理可视化方法,多尺度表达县域教育服务空间行为、路网结构和交通模式,测算了松滋市270个聚落点和16个乡镇的教育均等化水平。(3)结合乡镇地理位置与学校空间可达性现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评估松滋市教育服务的空间均等化水平。(4)对以上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整体上分析松滋市教育资源的布局特征,探讨其形成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在ArcGIS10.0软件、Geodata Analysis软件支持下完成。运用数据管理(DateManagement)工具整理各项数据,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制作各类专题地图;运用网络分析功能(Network Analyst)测算聚落点与学校之间的最短时间;运用GeodataAnalysis软件实现空间自相关分析。   研究表明:(1)近年来,松滋市的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实现了义教阶段学校覆盖全市270个行政村,但地区性教育软硬件设施差异仍较大,无论从中小学师资配备、教育条件、空间覆盖水平还是教育资源空间发展的程度来看,在县域尺度和镇域尺度均存在不均衡的情况。(2)通过对松滋市中小学校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可知,松滋市初步形成县、镇、村三级公共教育网络体系,师生比例、最近入学距离、中小学空间覆盖、学校空间潜能可达性、空间关联程度是影响就学的重要因素,其指标能直观地测算聚落点的就学成本与方便程度。(3)教育资源的布局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依据居民的教育需求和政府的供给能力来设计均等化路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义教阶段教育均等化程度,进一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
其他文献
“人口问题”是解决“PRED”问题的首要问题,而“人口问题”的解决必须研究不同区域和不同尺度下的人口空间分布问题,特别是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才能有效实现人口、资源与环
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但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普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期,农民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异常显著。这种变化主要表现是在农民由原来单一的农业职业向非农职业转化,出现了“农民职业分化现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为主要吸引物,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而形成的新型产业。其所具备的自然性、体验性、休闲性、产业性特征十分突出,是当前建设现代新农业过程中被
我国在改革开放重要举措推动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二、三产业迅猛发展,国民经济格局呈现多元化,但在巨大的工农收入差、农产品市场价格、土地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