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胸痹心痛患者的一般资料、辨证分型与血脂四项(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指标的统计分析,探讨胸痹心痛中医证型证素与血脂四项指标的相关性,旨在促进临床中医诊断与现代医学检验指标合参,确定中医证候与相关检查指标区间范围的相关性,使血脂四项和水平分级在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为提高中医临床诊疗质量与水平,进一步完善现有中医诊疗技术标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985例胸痹心痛的患者,年龄在30-85岁之间,其中男性368例,女性617例,采用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证占5.08%、气虚血瘀证占30.76%、气滞血瘀证占14.52%、痰阻心脉证占16.95%、阴寒凝滞证占1.62%、气阴两虚证占25.58%、心肾阴虚证占5.48%,并提取6种证素(血瘀、痰浊、气滞、寒凝、气虚、阴虚),收集病例的血脂数据,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四项数据,运用Q-Q图,方差分析,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1)在方差分析统计方法中,进行基线统计分析表明,性别与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痰阻心脉证以男性多见;年龄与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气滞血瘀证以46岁到65岁多见。(2)检验血脂四项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总胆固醇符合正态分布,甘油三酯符合偏态分布。(3)采用单样本t检验,以临界值(合适水平与边缘升高)作为已知平均数,考察血脂四项与平均值差异是否显著,结果显示: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略高于理想水平,低于合适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75mmol/L,能降低发生胸痹心痛的概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区间在1.13 mmol/L到1.16 mmol/L区间,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16 mmol/L能降低发病概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平均值与临界值差值极小,具有统计学意义;甘油三酯与临界值比较(P=0.083),无统计学意义。(4)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组间比较,血脂四项指标与7种证型之间显著性P值均大于0.05,既血脂四项均值在7种证型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5)根据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分层标准,将每名患者血脂四项指标划分为不同水平层级,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血脂四项分级与7种证型之间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血脂四项分级与6种证素之间,“气滞”证素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24,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证素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6)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XP(B)=0.79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由第一级到第四级每提高一级,则患“气滞”证素的概率提高P,Exp(B)=,P=0.4429,即概率提高44.29%。结论:综合以上结果,胸痹心痛痰阻心脉证以男性多见,气滞血瘀证以46-65岁多见,血脂水平与7种证型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血脂异常分级不能作为胸痹心痛辨证分型的依据;对胸痹心痛患者而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每提高一级,则患“气滞”证素的概率提高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