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脂护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病理亚微结构的影响

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zeng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前期临床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消脂护肝胶囊抑制高脂饮食联合四环素腹腔注射致大鼠脂肪肝模型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对肝组织病理及亚微结构方面的影响,来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理,为该方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更好的指导临床。 方法:SD大鼠72只,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组、模型组、东宝肝泰组、消脂护肝高、中、低剂量组各12只。常规饲养一周后,除空白组予基础饲料外,其余5组均饲以高脂饲料(84%基础饲料+10%猪油+5%蛋黄粉+1%胆固醇),并于造模第1天腹腔注射四环素15mg/100g·鼠重,其后每6天一次腹腔注射四环素10mg/100g·鼠重,计6次。每周称一次鼠重,并相应调整给药量。自造模第2周起,除空白组外,各组均按1ml/100g·d-1鼠分别灌服生理盐水及相应药物,将消脂护肝胶囊溶于生理盐水中稀释成不同浓度,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0.15g/100g·d-1、0.075g/100g·d-1、0.0375g/100g·d-1灌胃(分别相当于成人用药量的20倍、10倍和5倍):东宝肝泰溶于生理盐水中,灌服剂量为0.06g/100g·d-1(相当于成人用药量的10倍)。于实验造模第7周结束时处死各组动物,方法:隔夜禁食,次日以10%水合氯醛溶液30mg/100g体重腹腔内注射麻醉后,从腹主动脉采血,然后迅速取出肝脏称肝湿重,并随机选取空白对照组3号、5号和10号,模型对照组3号、5号和12号,东宝肝泰对照组2号、5号和8号,消脂护肝高剂量组2号、5号和6号,中剂量组6号、8号和12号,低剂量组6号、11号和12号肝左叶0.1cm×0.1cm×0.6cm大小标本2~4块经戊二醛锷酸固定,环氧树脂包埋,做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然后取全部标本同部位肝左叶1块0.5cm×1cm×0.3cm组织置于10%磷酸缓冲甲醛液固定,常规HE染色。检测项目有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 结果:1.模型组大鼠血清TG、TC、LDL-C、ALT、AST及肝指数非常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血清HDL-C值非常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2.消脂护肝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及东宝肝泰对照组大鼠血清TG、TC、LDL-C、ALT、AST及肝指数非常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血清HDL-C值非常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3.消脂护肝胶囊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G、TC、LDL-C、ALT、AST及肝指数显著低于东宝肝泰对照组(P<0.05),血清HDL-C值显著高于东宝肝泰对照组(P<0.05)。4.消脂护肝胶囊高剂量组大鼠血清HDL-C值显著高于消脂护肝胶囊中、低剂量组(P<0.05),TG、TC、LDL—C、ALT、AST值及肝指数显著低于消脂护肝胶囊中、低剂量组(P<0.05)。5.病理学观察:①光学显微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脏呈现明显的脂肪变性,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消高、消中组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阳性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低组与模型组比较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高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中组和消低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高组与消中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高组与消低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消中组与消低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肝细胞内可见大量的脂滴,胞浆内的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嵴大部分变短或消失,嵴间腔明显增宽,粗面内质网明显减少,呈囊袋状,核蛋白体出现脱颗粒现象。细胞核呈现水肿状态,染色质基本都靠在核膜,核仁也靠在核膜边。与模型组相比,除消低组外,各用药组大鼠肝组织的超微结构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改善趋势,脂变肝细胞数目减少,胞浆内脂滴减少或消失,胞浆丰富,胞浆内的线粒体数量有所增加,线粒体嵴较模型组丰富,嵴间腔明显变窄,粗面内质网有所增加,核蛋白体较模型组丰富。经立体计量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即造模后肝细胞线粒体体密度(Vv)、比膜面(δm)、粗面内质网比膜面(δm)均显著降低(P<0.01),肝细胞内脂滴体密度(Vv)、线粒体比表面(δ)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消高组、消中组均可显著升高肝细胞线粒体体密度(Vv)、比膜面(δm)、粗面内质网比膜面(δm)(P<0.01),均可显著降低肝细胞内脂滴体密度(Vv)、线粒体比表面(δ)(P<0.01)。消高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能极显著升高肝细胞线粒体体密度(Vv)、比膜面(δ m)(P<0.01),显著升高粗面内质网比膜面(δ m)(P<0.05),显著降低脂滴体密度(Vv)(P<0.01)。消中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数值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低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即阳性对照组能显著升高肝细胞线粒体体密度(Vv)、比膜面(δ m)(P<0.05),显著降低肝细胞内脂滴体密度(Vv)、线粒体比表面(δ)(P<0.01)。消高组与消中组比较,可显著升高肝细胞线粒体体密度(Vv)、比膜面(δm)(P<0.01),显著降低线粒体比表面(δ)(P<0.01),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消高组与消低组比较,能显著升高肝细胞线粒体体密度(Vv)、比膜面(δ m)(P<0.01)、粗面内质网比膜面(δ m)(P<0.05),能显著降低肝细胞内脂滴体密度(Vv)、线粒体比表面(δ)(P<0.01)。消中组与消低组比较,仅能显著升高肝细胞线粒体比膜面(δ m)(P<0.01),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在细胞核常、异染色质方面,模型组常染色质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各治疗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 结论: 1.模型组动物的肝细胞线粒体严重受损,能量代谢下降,以致血脂代谢障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实验证明该动物模型复制是成功的。 2.消脂护肝胶囊治疗脂肪肝的机制为,通过增加线粒体嵴和线粒体数量,改善粗面内质网脱颗粒现象,保护肝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恢复其形态结构和功能,增强肝细胞的能量代谢和蛋白质代谢,从而促进细胞代谢,增强细胞功能,最终达到治疗脂肪肝的作用。 3.消脂护肝胶囊治疗脂肪肝量效关系呈正相关系,随着剂量加大,作用增强。消中组与东宝肝泰对照组在治疗效果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老官山医简出土于成都天回镇一处西汉时期的墓葬。医简有920余支(含残简),所载皆为医学内容,[1]涉及诊断、病因病机、治疗、方剂、针灸、经络与内、外、妇、儿诸科病症等,还有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