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森林景观作为城市中绿色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有机成分,以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景观、提供城市居民游憩空间和避灾场所等复合功能而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城市的建设者和决策者也都加大了在城市森林景观建设方面的投入。结合我国城市森林景观建设的现状,认为城市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游人游憩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城市森林景观不合理的布局所造成的。因此,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城市森林景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森林景观建设的问题,认为城市森林景观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森林景观不合理的规划所造成的,并由此提出了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中心,结合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相关学科原理进行城市森林景观系统构建的思路,并以长沙市为实践案例,对长沙市的城市森林景观现状(包括景观格局、影响因素、树种选择、古树名木等)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探讨了长沙市构建基于康体、休闲的城市森林景观系统的对策措施和总体模式,为长沙市营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森林休景观提供了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长沙市城市森林景观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从而得知长沙市城市森林景观开发潜力巨大,其中27.52%为优秀,50.55%为良好。但长沙市的城市森林景观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长沙市基于康体、休闲的城市森林景观的总体评价与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其中“负离子”、“植物精气”、“乔灌草结合程度”和“景观布局性”这四个因子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25。这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城市森林景观有了更高的追求,不再单纯的追求覆盖率、人均公共面积,而是更加重视负离子、植物精气、景观布局等这些关于康体、休闲的内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地率是阻碍市民在城市森林景观中充分享受,得以放松和达到健康的主要方面,应重点采取有效的相应对策和措施,尽快使其转变为竞争优势。(2)应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生态格局的分析原理与方法,从基本构成情况、景观多样性、景观连通性、景观分离度等方面对长沙市城市森林景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市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情况不太理想:①长沙市建成区内总的绿地面积4436.59hm2,人均公园绿地6.54m2,绿地率达到30.309’0,绿化覆盖率达到35.53%。这表明城市森林景观有着良好的基础,为基于康体、休闲的城市森林景观规划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景观要素类型较为贫乏,景观要素面积差异较大,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均反映出长沙市城市森林景观中存在着占据主导优势的景观要素。社区公园和街头游园的面积都比较小,数量又有限,并且分布又很离散,从而造成了分离度的偏高。②长沙市建成区内的道路交通系统是比较发达的,并且人行道的绿化景观效果也有一定的水平,但以市民步行功能出发设计的绿色廊道却较少。长沙市建成区内主要道路的平均绿地率不到11%,绿化覆盖率也只有44.42%,道路绿化情况不是很理想。樟树和法桐在道路景观运用中占了一大半,这表明长沙市道路植物的选择和搭配比较单调,缺乏丰富多样性。总体而言长沙市建成区内的绿地系统园林植物品种比较单一,乔、灌木和常绿、落叶树搭配不是很合理,香、色、花、果树种缺乏,达不到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的要求。(3)长沙市城市森林景观的植物应用种类过于单调,比方说公园植物种类的运用只有124种,占长沙地区木本植物的12.6%,整个园林绿化植物也只有192种,只占长沙地区植物资源的10.5%。城市森林景观系统中的公园绿地、绿廊绿地中所用的树种多集中于常规的树种,而许多有应用价值的乡土树种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建议加大野生乡土植物的驯化和开发,使应用于城市公园中的植物资源更加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