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不同分型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及CTA特征分析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50例诊断为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病例详细资料,对比分析了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两种不同分型急性AD的临床特征和CTA(CT angiography,CTA)影像学特征,以期进一步提髙对该病的诊断和识别能力。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20年6月诊断急性AD病人共150例。收集临床资料,包括胸痛、背痛、腹痛、疼痛性质(突发疼痛、转移性疼痛)、意识障碍、肢体障碍等。详细了解病人既往的病史,主要包括有无高血压史并记录CTA检查前收缩压与舒张压,了解有无心脏瓣膜病史、是否有马凡综合症等遗传病史。记录起病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并评估是否发生急性心脏功能不全和急性肾功能不全。CTA评估项目:(1)是否能够显示内膜破口;(2)真假腔的识别;(3)假腔出口显示情况;(4)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5)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情况。结果1.本组共入组急性AD病人150例,总体发病年龄55.70±14.36岁;其中男性110例(73.3%),女性40例(26.7%),男女比例为2.75:1;男性病人的平均年龄为53.94±14.21岁,较女性病人的平均年龄(60.55±13.80)略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AD的男女构成比不同,Stanford A型AD中女性发病率高于Stanford B型AD(P<0.05)。在这组急性AD病人中,有114例(76.0%)伴有高血压,但对于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这两种不同分型之间的高血压患病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Stanford A型AD病人具有心脏瓣膜病史多于Stanford B型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AD的临床主要以疼痛为首发症状,其中突发疼痛88.7%,转移性疼痛18.0%,疼痛的部位多位于胸部(70.7%)和背部(56.0%)。Stanford A型病人胸部疼痛发生率80.6%高于StanfordB型病人(61.5%),而背部疼痛发生率38.9%低于Stanford B型病人(7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nford A型病人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23.6%)和心包积液(26.4%)明显高于StanfordB型病人(5.1%,6.4%)(P<0.05)。3.Stanford A型AD的内膜破口显示率93.1%,略低于StanfordB型病人(9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anford A型AD的假腔出口显示率58.3%和假腔血栓形成率79.2%,均高于Stanford B型病人(33.3%,4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Stanford A型病人发现累及分支血管的受累率为45.8%、共计115支,高于Stanford B型病人(21.8%,共计54支)(P<0.05)。结论1)Stanford A型病人多见于胸部疼痛,StanfordB型多见于背部疼痛。2)Stanford A型病人与Stanford B型相比,更有可能发生急性心脏功能不全和心包积液。3)Stanford A型AD有较高的的假腔出口显示率和假腔血栓形成率,并且易累及分支血管发生脏器灌注减低。第二部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构的CTA评价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AD术后主动脉管腔重构的变化,即真、假腔的变化特征,以及其与主动脉弹性参数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以期提髙对该病术后影像学转归变化的认识,为提高急性AD的预后提供有力的支持。方法选取2011年01月~2020年06月经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AD、并有术前心电门控CTA检查以及术后规律随访CTA的病人39例。收集临床及手术资料,手术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详细孙氏细化分型、术中及术后有无并发症。CTA评估项目:(1)术前Stanford A型AD的详细影像学表现,包括内膜的位置、假腔的范围和影响到的主动脉分支;(2)术前CTA重建以评估升主动脉的弹性指标;(3)根据假腔内是否有血栓形成以及假腔闭塞的CTA表现,以分析假腔的情况;(4)通过术后CTA测量计算出真腔的面积比(True lumen area ratio,TR),以评估主动脉重塑的状态。结果1.本组共纳入Stanford A型AD病人39例,其中男性27例(69.2%),女性12例(30.8%),男女比例为2.25:1。内膜破口位置:升主动脉21例(53.8%),弓部11例(28.2%),降主动脉近端7例(17.9%)。A3C型共17例(43.6%)是A型AD细化分型最常见的类型,其次是A2C型13例(33.3%)、A1C型7例(17.9%)、A1S1例(2.5%)和A3S型1例(2.5%)。均按照孙氏手术选择原则实施了手术。2.术前升主动脉弹性的评估:急性Stanford A型AD组(研究组)病例与对照组(冠脉CTA病例)在主动脉弹性相关参数主动脉扩张度(aortic distensibility,AD)、主动脉顺应性(aortic compliance,AC)、主动脉僵硬度(aortic stiffness,ASI)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AD假腔状态与术前升主动脉弹性相关性分析:根据动脉期和静脉期双时相CTA的结果,依据假腔血栓形成的性状和程度将病人分为两组:(1)A组:假腔完全血栓形成3例(7.7%);(2)B组:假腔完全通畅7例(17.9%);(3)C组:假腔不完全血栓形成12例(30.7%);(4)D组:假腔完全消失17例(43.6%)。不同分组间升主动脉的弹性指标(AD、AC、ASI)和涉及假腔的主动脉节段数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假腔状态与主动脉弹性相关参数AD、AC、ASI以及假腔累及节段之间无相关性(|r|<0.3)。4.术后复查主动脉真假腔的重构状态与术前测量的升主动脉弹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以真腔面积占比TR增加(>0)为阳性,TR增加(<0)为阴性,并且满足TR阳性平面计数>1/2平面总计数,本组共31例符合主动脉阳性重构组纳入标准,8例纳入阴性重构组。术后复查主动脉重塑状态不同的病人的术前升主动脉弹性相关参数AD、AC和ASI存在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主动脉重构状态与主动脉弹性相关参数AD、AC、ASI之间有中度相关性(0.5≤|r|<0.8)(P<0.05)。结论1)术后假腔血栓形成、假腔转归与术前升主动脉弹性无明确相关性。2)术后主动脉阳性重构与术前升主动脉弹性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3)主动脉弹性在AD的发生、发展、预后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