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草是世界性的农田有害生物,随着化学除草剂的广泛应用,其副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杂草的抗药性、药害、环境污染、杂草群落的演替等问题的出现,使杂草学工作者们不得不探索新的除草途径。 通过调查,本文对青海省农田草害的分布、危害及变动情况做了论述;为了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量,提高除草剂的防效,本试验在配施除草剂的基础上,研究了浅耕、播种密度、增施底肥等农艺措施对杂草防治的调控效应;并对浅耕和深耕两种耕作方式下当年产生的野燕麦种子在不同土壤耕层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连续3年对浅、深耕田收割后落入地表的野燕麦种子量和播前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测定;首次在沙棘苗圃中的应用了14%油草净化学除草剂。本试验点位于青海省高海拔的新垦农场区和乐都县川水地区进行,分别设在青海塘格尔木农场、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和乐都县川水地进行。 结果表明:1、在近十几年内,由于使用单一的化学除草剂,防治方法的单一和管理上的放松,引起麦田杂草群落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单独使用燕麦畏防除野燕麦,引起双子叶杂草严重发生;长期使用2,4-D丁酯,使有耐药性的猪殃殃、荞麦蔓、节裂角回香以及多年生的田旋花、苣荬菜、大刺儿菜等发生加重;耕作、轮作的影响,由于拖拉机深耕大幅度减少,多采用老式犁浅耕,造成多年生的杂草发生加重。 2、在配施2,4-D除草剂的前提下,高密度作物对双子叶杂草的株数和鲜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配施燕麦畏的前提下,高密度作物对野燕麦的鲜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降低田间野燕麦的株数无作用。 3、收割后及时浅耕能将当年产生的杂草种子全部耙入0-10 cm的土层中,通过配施除草剂,防效很好。浅耕1~2年,浅耕田春灌后播种前0~30cm土壤含水量和深耕田没有明显的区别,连续浅耕3年,10~20cm耕层含水量明显的低于深耕田,已形成明显的犁底层。 4、14%油草净乳油1350ml/hm~2,于沙棘出苗35d后(苗高8—10cm)施药,对沙棘苗安全,对沙棘苗圃中的野燕麦和双子叶杂草有良好的防除效果,但对大蓟防效不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