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辣椒疫霉菌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来源 :青海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hinny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针对青海省6个辣椒主产区(西宁市、海东市、黄南州、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进行辣椒疫霉菌的采样调查,共分离纯化出357株辣椒疫霉菌,选择其中80株病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实验鉴定了青海省辣椒疫霉菌的交配型类型、测定对甲霜灵抗性及划分优势小种,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青海省辣椒疫霉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供试的80份疫霉菌共测定出3种交配型分别为A0,A1和A2,其中,A1交配型共33株,占被测总数的41.25%;A2交配型46株,占总数的57.5%;A0交配型1株,占总数的1.25%。没有检测到A1A2和A1,A2交配型菌株。2.测定供试菌株的甲霜灵抗性,其中敏感性菌株(MS)为38株,占总数的47.5%,中间菌株(MI)26株,占总数的32.5%,抗性菌株(MR)16株,占总数的20%。从产区分布上看,常年种植辣椒的地区如西宁市、海东市等鉴定发现大部分为MS和MI,辣椒种植历史较短的地区如海西州、海北州等发现的菌株全部为MI和MR,没有MS;部分地区鉴定出三种菌株都存在。3.采用离体叶片法及灌根法鉴定供试菌株生理小种类型,结果表明:(1)离体叶片法共鉴定出2种生理小种,分别为Race2、Race3,没有检测到Race1。其中Race2及Race3生理小种占被测总株数的32.6%和67.4%;(2)灌根法共鉴定出Race2和Race3两种类型的生理小种,没有检测到Race1。其中Race2及Race3生理小种占被测总株数的37.5%和62.5%;两种测定方法结果均表明Race3发生频率高于Race2,则Race3为青海省辣椒疫霉菌的优势生理小种。4.SSR-PCR反应体系利用正交优化设计(L16(44))的方法对4因素(DNA、引物、d NTPs、Taq酶)在4个水平上进行优化。结果表明4因素最佳浓度水平分别为:DNA1.0ng,引物0.8μmol/L,d NTPs0.5μmol/L,Taq酶1.0U。其中,对扩增反应影响最大的是DNA,引物、Taq酶次之,对扩增反应影响最小的是d NTP浓度。5.从115对引物中筛选30对特异性强的多态性引物,利用SSR-PCR技术对84株辣椒疫霉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30条SSR引物的扩增条带主要集中在100-2000 bp之间,条带数量从11-19条不等。体系扩增的总条带数为127条,多态性条带为114条。利用UPGMA聚类法对84份辣椒疫霉菌样品进行聚类分析,遗传距离分布在0.42-0.94间,平均为0.62,当阈值为0.71时可将84份辣椒疫霉菌分成9个大类,供试菌株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第一聚类包括了6个地区的20个菌株为优势种群。
其他文献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干旱是我国油菜产区影响最终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逆境因子之一,因此,对油菜耐旱性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目前,国内外对玉米、水稻等作物的耐旱性进行了较系统深入地研究,而对油菜耐旱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试验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甘蓝型油菜苗期、成熟期的多个耐旱相关性状,筛选油菜耐旱性的鉴定指标,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不同油菜品种(系)的耐旱性,同时对14个耐旱性状和5个性状的耐旱系数的QTL
倒伏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豫麦57(父本)和花培3号(母本)培育的双单倍体群体(DH population)为材料,在两年九个环境下,对茎秆基部节间解剖结构、机械特性、节
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82份青海育成小麦品种(系)资源中矮秆基因分布情况、Ppo基因等位变异、Wx糯蛋白亚基缺失情况以及puroindoline变异类型评价,以便进一步了解我省小麦的品质现状。使具有优良面粉品质的小麦品种的筛选更有目的性和高效性,与此同时,产量也较一般小麦可观,这对未来选育优质高产小麦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1、为系统了解青海小麦矮秆基因的分布特点,并进一步为青海高原小麦的株高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