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镍钛再治疗器械去除前牙根管充填物效率的比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csecurity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种镍钛再治疗器械去除前牙根管充填物效率的比较根管治疗术是目前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主要方法。首次根管治疗失败后,应进行根管再治疗,消除以前治疗的不足。目前,去除原充填材料所使用的主要器械分为手动式根管锉和机动式镍钛根管锉2大类。手动式根管锉费时费力;机动式镍钛系统尖端具有切削力,便于穿透根管内的充填材料,而且具有渐变的凹槽利于冠向清除残屑,利于提高切削效率和清除根管内残屑。研究发现根管再治疗过程中,使用任何一种器械去除原根充物都会遗留少量剩余充填物于根管壁上,这将影响根管再治疗术的远期疗效。因此,评价根管内充填物清除效率可以间接预测根管再治疗的效果。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各种再治疗系统的效率比较。研究方法都是将三维的形态简化成二维的方式评价,主观成分较多,存在人为破坏,误差较大。本实验在不破坏标本的情况下,采用显微CT技术,将标本进行3D成像,从三维层面上准确评价去除充填物的量,误差小,结果客观,可靠性高,对临床具有更准确的指导性。为临床探寻不同的根充方法对器械去除充填物效率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挑选60颗根尖发育完全单根管恒前牙,疏通根管,统一根管工作长度为16mm。预备根管至0.06/30#,随机分成Ⅰ、Ⅱ、Ⅲ组,分别采用冷牙胶侧压加压法、热牙胶垂直加压法、超声侧方加压法根充。再将每组离体牙随机分成A、B、C、D组。分别采用ProTaper、M-Two、D-Race、 R-Endo再治疗系统去除根管内充填物。记录1.去净根充物使用的时间;2.器械将根充物推出根尖孔的情况;3.器械折断、变形等情况。以上所有牙齿在去除根充物后拍摄显微CT,采用Mimics8.11软件三维重建,计算去除根充物的体积,使用SPSS.19统计软件分析,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两两比较采用SNK法,所有统计学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设为0.05。结果:根据统计结果发现,利用D-Race再治疗系统去除冷牙胶侧方加压法根充的充填物效率较高;四种器械对于三种不同根充方法的根充物基本能去除干净,个别有少量残留,主要分布在根尖1/3;四种再治疗器械均有将根充物推出根尖孔的情况,其中D-Race再治疗系统出现最少;实验器械均无折断、解螺旋的现象。结论:1.利用D-Race再治疗系统去除冷牙胶侧方加压法根充的充填物效率最高;2.四种器械对于三种不同根充方法的根充物基本能去除干净,个别有少量残留,主要分布在根尖1/3;3.实验中使用的四种再治疗器械均有将充填物推出根尖孔的情况,其中使用D-Race再治疗锉造成根充物推出根尖孔的情况最少。
其他文献
翻译界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走第三条道路的中间派也是古已有之。实践证明,直译与意译的区分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尝试进一步分析肯定派、否定派和中间派的观点,说明直译和
通过对粉末冶金预成形烧结坯闭式模锻塑性成形实验,研究了不同初始相对密度、不同高径比、不同摩擦等条件对成形致密的影响规律,探讨了粉末锻造镦粗、复压两阶段对成形致密的
目的探究牙列缺失临床治疗中采取常规修复治疗以及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6月-2017年6月我院经诊断确诊为牙列缺失患者86例纳为参研的对象,遵照双盲法分组标准
语言的标记性体现在各个层面上。句子结构的标记特征可以通过考察小句中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的标记特征来研究。运用功能语言学理论研究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的标记性,发现它
中国高炉炼铁技术进步迅速 ,生产技术指标不断改善。论述了当前中国高炉炼铁在精料、喷煤等方面的技术进步 ;提出了急需注意的高炉无序建设等问题 ,以及高炉生产技术上需要改
探讨了5种干燥工艺对荷花蜂花粉功能成分的影响。微波干燥的干燥效率最高,60%火力处理540s可使水分从31.41%降到6.42%;干燥方式对荷花蜂花粉蛋白质影响较小;微波干燥后总黄酮
<正>时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蜂蜜营养丰富,具有美容、抗衰老、治便秘及缓解体力疲劳等多种保健功能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如今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花样翻新,
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税收筹划方案,正确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以达到积累资金、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正> 去年十月召开的全国会计工作会议指出,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工作的生命,要研究制止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议同时要求加快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
<正>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L)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顽固性足部皮肤溃疡较少见,有学者认为是慢性粒细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