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建立简捷、经济实用、稳定可靠的大鼠胆管良性狭窄动物模型的方法,利于对胆管良性狭窄的发生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方法:49只雌性SD (Sprague Dawley)大鼠体重220-260克,平均240±10 g,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21只、实验对照组21只和空白对照组7只,所有实验动物均采用3%的戊巴比妥注射液进行腹腔麻醉。实验组21只动物进行腹腔麻醉后上腹剑突下正中切口开腹,显露胆总管后在距离十二指肠上缘2cm处分离出胆总管长约1cm,其下面放置一厚约0.2cm的棉垫后滴注95%的酒精约0.7ml于胆管上持续2-3分钟后关腹;实验对照组以同样的方法进行手术,在胆管上滴注0.9%的生理盐水后2-3分钟关腹;空白对照组只是找出胆管后就关腹,不进行其他处理。术后观察包括精神状态、尿液颜色、进食情况;实验模型组和实验对照组术后7、14、21天共分三次每次分别取7只动物称体重与及时抽血检查肝功能(ALT、GGT、T-BIL、D-BIL),并切取部分肝脏和实验处胆管行病理学检查,21天组还进行胆道造影了解胆管梗阻情况。统计学采用SPSS软件t检验及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术后1hSD大鼠能翻身活动,3-4h后自主饮水,逐渐恢复饮食。①从术前到术后21天,实验造模组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等指标有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变化。②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切取肝脏及胆管行病理学检查,实验造模组随着时间推移发现肝细胞有不同程度损伤,胆管组织部分纤维增生;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术前与术后对比无明显变化。③术后21天胆道造影发现,实验造模组胆管有狭窄表现;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无胆管狭窄出现。通过上述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肝外胆管外滴注95%的乙醇制造大鼠胆管良性狭窄模型是可行的,能够为胆管良性狭窄的研究提供另一种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