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的山地高校教学楼设计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推进,大学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校园建设速度加快,节能需求与生态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对教学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受社会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影响,山地地区比平原地区更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的普及来提升自身发展实力。另一方面,可持续理念虽然已受全社会的广泛认可,但其尚未深入到高校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核心,大部分高校建设管理模式依旧走传统老路,类型众多的校园建筑亟需摆脱能耗大户角色。本文研究目标正是立足于新时期、新环境下高校建设现状,为了实现高校建筑的节能减排,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山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多重目标,以可持续理论为切入点,探索出切合我国广大山地地区客观现实的可持续的高校教学楼设计方法。  本文从建筑可持续设计的一般性方法出发进行探讨,结合重庆地区高校教学楼的实地调研,针对山地高校教学楼设计独有的特点,分析教学建筑的基本特征与空间组成,明确其设计的核心内容,结合可持续理论,进而提出山地高校教学楼设计目标:实现人与建筑、环境和谐发展。高校教学建筑作为诸多建筑类型中的一种,既需从可持续的通用手法中提炼出精髓,还需兼顾山地环境的场所感,综合并加以实际应用。基于可持续的山地高校教学楼设计目标,从总体布局、单体建筑、材料与结构以及绿色技术与系统四个方面对其设计策略进行探讨研究,总结、优化并最终提炼出可持续的设计策略体系。而后借助实践项目中相关策略的应用过程再现,从而验证和完善山地高校教学楼的可持续设计策略体系。  本文选取可持续设计理论作为切入点,研究山地高校教学建筑这一特定对象的设计理论及针对性的策略方法,结论如下:  ①教学建筑总体布局层面:掌握山地风气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整合建筑总体布局形式,利用朝向与坡向提高有限的山地场地利用率,并选择适宜的接地方式,努力减少营建活动对于山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②教学建筑单体设计层面:综合气候地形因素确定适宜的建筑轮廓尺寸,这是建筑节能降耗的前提,确保建筑教育特质的显现以及实现与山地更好的融合,通过多维度的建筑绿化等措施,提升室内人体舒适度,最终使得大学师生多重行为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③建筑材料与结构层面:运用本土建材减少过程废料,选择轻量、耐久、多适的建筑结构以迎合复杂山地环境,通过标准化、预制化的营建方式,使营建过程尽量较少对山地生态的破坏。  ④绿色技术与系统层面:运用绿色校园生活技术,引导高校师生低消费的生活方式,选用合适的节能与环境控制技术,优化有限山地教学资源的配置,提高利用率。
其他文献
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呈现区域化保护的发展趋势下,欧美各国均开展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中国也出现了诸如大运河、丝绸之路等类似保护实践,但在实际保护过程中仍面临着相关保护制
随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建筑遗产相关保护理论也在日渐丰富。建筑遗产的价值也随之不断深化,带来了建筑遗产保护中从单纯的物质保护到重视传播共享、从局限于本专业的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城区的工业企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更新的加速发展已经关闭或者即将搬迁。这些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游意愿度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业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稳定的良好背景下飞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显著。然而,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一些问
本文研究了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景观都市主义这一术语形成于90年代晚期,用以描述一系列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趋向,其中自然系统和建造系统的互动成为决定城市形态的基
建筑外墙是建筑外围护体系的主要部分,直接关系到人们欣赏和使用建筑的感受。一方面,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建筑外墙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世界能源危机与环境恶化
建筑的多样化需求带来建筑形象,功能,技术的差异化和市场细分,最终促成建筑设计的专业化发展。在面临建筑设计的诸多诉求下,以几何实体碰撞检查为主要协调手段的建筑信息模型(简称
在我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中,公众开放空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空间实体,它承载了千百年来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没有成熟市民社会的环境下,这种对公众开放的城
高校体育馆建筑因其独特的使用方式和建筑特点,使满足场馆能够进行低成本运营的节能设计,成为高校体育馆建筑设计的一个难点。然而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系统方法去评估节能设计,更
刘敦桢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是我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先驱者与开拓者之一。本文通过对刘敦桢先生教育实践历程的研究与考证,探索性的归纳、总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