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目前无论相关史料、还是前人对于清漪园、颐和园的研究都非常丰富而广博,但是具体针该园建园前的原初环境、总体规划与改造过程及局部园林场地设计、筑山、掇山与植被设计等方面仍有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当然这一课题仍然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诸如有关古代文献细节模糊,缺少场地、掇山与植物设计方面的古代图纸,清漪园盛于乾隆时期而后屡遭浩劫,现存园林风格及清漪园与颐和园概念的参杂等问题。为此本文以史料紧密结合最新考古发现,注重园林场地、山石与植被的实地测绘,利用广泛材料作为旁证,从时代大背景下再看该园,在广博基础上求精深。分别对清漪园建园前的原初环境、山水格局成因,以及现存颐和园内若干重要景点一一清可轩遗址、写秋轩与云会寺进行深入研究。其中,现状保存较为完好的侧重于其园林艺术研究,而被损毁的则侧重于其复原研究。相对于所选景点古代建筑研究,本文较为侧重园林建筑与地形的紧密结合关系及其园林意境。进而在此基础上,理清了乾隆修建清漪园之初的西湖轮廓范围及其周边人文景观;论证得出昆明湖并非1750年建成,而是时隔一年后方才湖成通水,进而借助相关史料与考古发掘探析了其湖域改造过程。随后,通过一系列现状调查、遗址测绘与考古发掘对清可轩建筑与岩壁的组合关系进行了深入考证;运用二维图形与三维模型等数字化手段详细测绘了写秋轩、云会寺两处精彩的园林假山,包括山体面积、范围、竖向高程、平面立面轮廓、凹凸、层次与组合等多方面信息;进而在此基础上将假山对园林环境的改善妙理及其营造的门道进行了系统解析;同时测绘还包括园林植被方面,由此结合史料文献研究,针对写秋轩植被空间、意境与历史不符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及其可行性分析。充分了解这些方面有助于结合园林建筑、园林文化、园林史等方面的研究更近进一步去认识清代皇家园林设计思想与手法,从而更为全面、系统地阐释并汲取其中的园林规划设计智慧,为部分园林复原打下基础,更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