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不能承受之重——论20世纪90年代先锋诗歌的艺术转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ji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喧嚣的社会生活下面,历史走动的脚步很轻。有时它悄然走出很远的路程,人们依然在以原来的方式言说过时的话语。当人们突然发现文不对题而陷于错乱和惊慌,并努力调整自己的姿势之时,历史却又一次移动了位置。90年代的诗歌正是遭遇着这种言说的尴尬与紧迫:十字路口的90年代诗歌,迷惑、断裂、冲突、动荡,在所难免。本文第一次从“历史——体验——文本”的角度系统研究了90年代先锋诗歌的艺术转型及其文学史意义。 全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为90年代诗歌概念和研究方法的综述;第二章从文本与历史关系的角度,阐述了80年代后期“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论争,并探求90年代诗歌转型的历史根源;第三章从历史和个人体验的角度,来探讨90年代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口水大战背后,各自暴露的话语策略;第四章从文本与个人体验的角度,以“第三条道路”为切入点,对民间写作阵营在新世纪出现的重组现象进行分析;最后一章指出三次论争和90年代诗歌转型之间的内在关系及意义。 事实上,90年代诗歌出现了很多新变,它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原则,而且为当代诗歌的生长提供了诸多可能性,支撑起了新诗艺术史上具有相当创造力的历史时期。然而谈论90年代诗歌一个首要的问题便是:它是否能够从80年代的诗学特征中独立出来?它能否让我们看到崭新的美学原则?本文要研究的正是90年代诗歌的艺术转型问题。 一般而言,文学论争往往是转型期间各种文学潮流矛盾的集中凸现。90年代的诗歌也不例外。当我们剥离这些论争的口号、声明等种种表象以后,便会发现这些论争其实是诗歌转型的微观体现,其实质是转型中各种美学元素的相互碰撞。这也正是笔者将其作为90年代诗歌转型研究切入点的根本原因。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的烟雨江南可谓是人才辈出、人杰地灵。在当代文学中,以江南文化为背景的小说创作也显示出与其他地域相异的品格风貌。汪曾祺、陆文夫、苏
按照区域划分,战国文字可分为齐系文字、晋系文字、燕系文字、楚系文字和秦系文字。石鼓文是现存的秦系文字的代表。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文字形体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
本文认为,《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一部男权思想浓厚的商业电影。从这一观点出发,本文将从性别视角切入,通过对电影中大量“奇观”以及电影的“叙事”进行详细透视与探析,解读在电影
网络艺术最初是艺术家的业余实验。随着创作队伍的壮大、作品数量的增加、社会影响的扩大,目前它已得到大众认可,并显示出蓬勃发展之势。 如今网络艺术已经拥有多种类型,如个
备孕白领监测排卵成潮流  排卵试纸的原理是:在女性每个月经周期,尿液中的黄体生成激素(LH)会在排卵前24~48小时出现高峰值,使用排卵试纸能较准确地测出LH的峰值水平。一旦测到两条杠,就可以在排卵当天同房。  有些心急的女性到医院通过B超来监测排卵。卵泡一般情况下直径2~3毫米,接近排卵日时会逐渐增大,在排卵日的前两天可达到18毫米,排卵当天会增大到20毫米以上。如果正好是排卵日,有时可在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