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心理学所强调的独立型自我观受到了诸多流派心理学家的广泛批评,开始逐渐为多重自我观、动力自我观、辩证自我观和关系自我观等思想所取代。从关系的层面探讨自我及其与他人的关系,是西方自我研究的新趋势,也是本土心理学家一贯的主张。但事实上,对中国人关系自我的探讨都停留于理论层面,相关的实证研究也相当匮乏。考虑到关系自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和西方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本研究采用西方社会认知流派的研究范式,对家人关系、熟人关系、生人关系三种关系情境下中国人自我和他人表征的内容、可及性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特点做出了初步的探讨,以期能够帮助澄清自我和人格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对西方研究和本土心理学的相关思想和理论提供检验。研究一主要采用了自由描述与反应时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被试为47名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从内容丰富度、情感基调和所属范畴三个方面对被试的自由描述结果进行编码,通过重复测量协变量方差分析关系情境、描述顺序对上述三个指标的影响进行考察发现,在家人、熟人和生人情境下,自我和他人表征的丰富度、情感基调、内容性质都有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支持了西方研究中的关系自我观等思想,也体现了本土研究关系取向、差序格局等概念的内涵。然而与实验假设不同,研究结果并未发现可及性和相互关系在不同关系情境和启动条件下的差异;但是,关系启动刺激也对自我和他人表征的内容产生了影响。考虑到上述结果是由测量误差所致的可能性,研究二采用评定法与反应时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再度考察了自我和他人表征在长期可及性和重合程度上的特点以及词汇属性、关系情境、描述顺序等因素对它们的影响,期望在对研究一进行重复验证的同时,能够发现研究一结果和预期出现偏差的可能原因。结果发现,他人表征的激活对自我表征有明显的激活作用,这和西方关系自我的理论是一致的;情感基调、人际程度、相似性等词汇特点和关系情境都对描述词在自我和他人表征中的可及性都有显著的影响。这意味着,研究一结果和预期的偏差可能是测量误差的产物。而对于自我和他人表征的重合程度,两个研究使用不同的测量指标一致表明,中国人的自我和他人表征有且只有较低的重合关系,而且关系情境对自我和他人的重合关系只有非常小的影响,有可能是由中国人自身的特点造成的。最后,着重从方法的角度反思了本研究的不足,就本研究的未来方向、理论意义以及对人格和自我研究的启示做出了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