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口涨潮槽的研究不仅是河口动力地貌学和河口动力沉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前沿课题,而且对港口选址、通海航道治理、护岸围垦以及河口综合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长江河口涨潮槽形成的机理与演化过程的定量研究》,以长江河口的涨潮槽为研究对象,采用沉积和地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GIS技术对河口涨潮槽的形成机理、演化模式、动力沉积特征以及冲淤变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收集整理海图资料以及以前的有关实测数据;2.参加2001洪季和2003年枯季野外定点、走航观测和取样工作;3.进行大量的室内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工作,包括沙波资料的分析计算,矿物分析的样品预处理和上机测试,样品室内磁性测量,海图数值化和冲淤计算等。通过以上的研究认为河口涨潮槽的概念应该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包括河口一切由涨潮流作用为主形成的负地形,如涨潮冲刷坑,涨潮冲刷槽和涨潮水道等,涨潮槽的特征应该保持多年。用优势流、优势沙、优势潮量、涨潮槽形态和净底沙运移方向的方法都可以表达涨潮槽的性质。 河口涨潮槽在涨潮优势流作用下,槽内表层沉积物的粒度、轻重矿物、微体古生物和磁学等特征不同于落潮槽相应的沉积特征,体现了沉积物的分布对河口复杂水动力的响应。 河口涨潮槽浅层沉积物粒度、轻重矿物、微体古生物和磁学性质的变化可说明涨潮槽在形成演化过程中沉积环境的变化。形成前沉积环境较为开敞,形成后由于沙嘴的阻隔作用使涨潮槽内环境较为封闭,因此在垂向上沉积物的性质不同。将210Pb放射性测年方法应用于河口海岸环境时需慎重,虽然由于活度的变化无法准确确定垂向沉积物的沉积年代,但仍可给我们提供沉积物沉积时环境和水动力变化的信息。 用GIS方法计算1861-2002年新桥水道区域的冲淤变化,可定量表达涨潮槽在不同时间尺度形成演化规律,结合涨潮槽岩芯沉积物垂向的沉积特性变化,可阐明涨潮槽的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并提出不同种类型涨潮槽的形成演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