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阔叶林土壤空间异质性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awangh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异质性是土壤的一种自然属性。即使在土壤利用类型相同的样地范围内,同一时刻土壤特性在不同空间位置上也具有明显差异。研究森林土壤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了解森林生态过程中植物与土壤的动态关系,提高森林土壤取样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采用传统统计与地统计方法,主要探讨次生阔叶林群落林分尺度(40 m×40 m)与植物个体尺度(2 m×2 m)下森林土壤表层0-20 cm六个指标(pH、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尺度下,天然更新的次尘阔叶林林分密度大,物种多,植被根系交叉分布,以及因不同树种凋落物的质和量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差异,最终导致林分多数土壤指标空间变异的随机性比例增加,空间上表现为各土壤指标交错分布,并且依赖于尺度的变异小于人促更新林分。而人促更新的次生阔叶林林分密度小,目的树种生长优势明显,群落内表现出团块状更新特征,植被在对养分吸收与归还的过程中,使土壤养分在植物周围集聚,各土壤指标表现出更强的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分布也呈现明显的迭合特征。天然更新林分植物个体尺度下除有效P外,其余指标半变异函数无明显基台值,意味着变程大于取样最大距离,与林分尺度相比,多数土壤指标的相关关系减弱,各自的空间自相关性减小,可见,土壤各指标结构性变异比例随尺度的细化而减小。 森林土壤取样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设计的取样策略主要建立于传统的调查取样的基础上,需要多少样本,研究区应设定多大范围是设计考虑的主要内容。各种土壤指标取样数量随置信水平和取样精度要求的提高而增加,但不同的土壤指标取样数不同。半变异函数得出的变程在该方法中主要用于研究区最小边长或最小面积的确定。基于模型的土壤取样策略则主要建立在地统计学理论的基础上,变程以外的取样距离对任何内插和制图均无关。
其他文献
本论文利用天津地区的土壤室内反射光谱研究了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N、P、K)与可见光/近红外光谱之间的关系。论文从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土壤的光谱特征参数提取与特征分析到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文章中进行土地利用分析的主要工具.他们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动态的收集不同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同时能够对收集到的大量的、带有空间属
土壤水分的监测及准确获取对探索全球水循环机制、构建气候和水文模型、监测农作物生长和预测干旱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微波遥感凭借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能力,对地表有一
海南西部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台地和低丘为主,气候为热带半干旱气候,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极易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东方市南部和昌江县海岸带的风沙化已
本研究以大庆市大同区老山头乡、八井子乡、太阳升镇和双榆树乡四个乡镇耕地区域开展调查,进而对本区域的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工作。对四乡镇基本农田斑块耕地质量改良利用、精准
空间关系是GIS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作为空间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空间参考框架是研究空间方位关系,确立地理实体空间位置、进行定性推理和路径寻找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来,将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