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春油菜菌核病流行分析与监测防御体系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qzh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油菜菌核病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区发病普遍,1996年该病害发病率30-60%,严重地块可高达81%,平均发病率为48.7%,2003年发病率在33%左右。油菜菌核病已经在生产上造成重大损失,成为发展油菜生产的障碍。 寒地春油菜菌核病菌子囊盘于六月中旬在田间始见,其数量在6月下旬、7月中上旬和下旬出现三次高峰,当雨量充足时可持续保持较高水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日前三天的相对湿度和降水量,调查日前十天的相对湿度和降水量是影响田间子囊盘数量的最主要因素。利用8个气象因子建立了子囊盘数量的逐步回归模拟方程和BP神经网络系统模型,模型的拟合效果好,对2003年子囊盘数量的预测也较为准确。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日前三天内降水量、调查当天的子囊盘数量和调查日前三天的相对湿度是影响田间空中孢子量的最主要因素。建立了空中孢子量的10因子逐步回归模拟方程和21因子BP神经网络系统模型,得到拟合效果很好的数学模型。 田间花朵发病始于6月下旬,7月上旬达到高峰期,此时也是油菜盛花期。油菜叶片于7月初开始发病,在7月中旬达到高峰期,随后逐渐下降。油菜茎秆于7月上旬开始发病,此时为土表菌核萌发直接侵染造成,发病率低,增长极为缓慢。7月下旬以后进入快速增长期,直到收获。 利用全部环境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得到了6个与茎秆发病率显著相关的气象因子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花期的气象因子对茎秆发病影响最大,利用花期各气象因子建立了茎秆发病率的回归模拟方程和神经网络模拟模型,可用于田间流行预测,上述模拟模型对2003年进行预测的预测结果均较好。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春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体系。实践中效果较好的措施包括:合理轮作、垄作、中耕以降低田间菌核数,选择地势较高的田块种植,合理密植和施肥,防止倒伏,适时晚播,控制杂草以改善田间环境,在关键时期进行药剂防治。药剂试验结果表明: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到89%,施用剂量以1.5公斤/公顷最为经济有效,在盛花期和终花期喷施对茎秆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盛花期喷药对减轻叶部病情效果最佳。 在收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组建了油菜菌核病综合治理专家系统,系统提供了油菜菌核病简介、病原菌及其致病机制、寄主及抗病性、病害流行与预测预报、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咨询内容。
其他文献
该论文利用室内生物测定技术、离体ALS酶提取和活性测定技术、田间药效试验技术对新磺酰脲类除草剂NK92825和NK94827的基础生物活性和除草效果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利
本试验通过大量的单孢分离和接种鉴定,研究了大豆疫霉菌无性繁殖后代群体毒力遗传与变异,并利用ISSR-PCR分子标记分析了无性繁殖后代群体ISSR指纹与菌株毒力及地理来源的相关
小麦锈病是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一类重要病害,该病发生历史久远,分布广泛,流行性强,危害严重,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锈菌生理小种毒性的改变是导致抗锈小
该文以DL-β-氨基丁酸和水杨酸两类植物激活剂为研究对象,设计合成了57个新化合物,并测试了其生物活性.初步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一些化合物对病原菌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