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几年,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侵袭性真菌病(IFD)感染率逐年增加,据流行病学的统计每年约有20万的曲霉菌感染患者,死亡率甚至会高达30%-90%[1]。侵袭性真菌病可以感染多个器官,尤其以肺部感染常见,所以侵袭性肺曲霉病是目前最常见的侵袭性曲霉病(IA)。因其高危因素多,起病无明显临床特征,常常被其他的基础疾病所掩盖,同时又缺乏特异性诊断的方法,虽然病理作为金标准,但是大部分患者及家属并不接受其有创性。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早期、特异性高并且干扰因素少的检测手段。近几年,国内外对于β-半乳甘露聚糖实验(GM)给予高度重视并已经大量应用于临床。但我们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干扰因素,并且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目前,国外对于曲霉菌IgG抗体的检测研究越来越多,通过探讨曲霉菌感染的高危因素,IgG抗体在曲霉病诊断方面的统计学意义以及GM实验、IgG抗体实验在曲霉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早期对曲霉菌感染进行干预从而改善预后,治疗曲霉感染有更好的前景。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住院及门诊自2017年9月起至2018年2月共281例拟诊为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分布科室、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微生物学检查,曲霉菌抗体IgG实验结果与GM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部分患者的治疗预后进行追踪。结果:感染主要分布于呼吸科42例(50.6%),肺部基础疾病主要为:肺炎25例(39%)、呼吸衰竭15例(23.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12.5%),肺外基础疾病主要为:心血管疾病20例(27.0%)、脑梗死16例(21.62%)、2型糖尿病15例(20.3%)。临床表现如下:(1)咳嗽咳痰48例(41.7%)(2)发热26例(22.6%)。实验室检查:入院时血常规:临床IPA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缺乏31例(36.05%)、非中性粒细胞缺乏55例(63.95%)。肺CT影像学表现为:2例典型病灶周围绕以低密度的晕轮,1例团块新月形低密度影,2例胸腔内有积液,15例肺间质性改变及少量斑片状高密度影,40例散在的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影与普通肺炎相似,5例仅见肺纹理增强。将患者分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组及非中性粒细胞缺乏组,粒细胞缺乏组(1)GM实验灵敏性:70%,特异性:87%,阳性预测值:61%,阴性预测值:90%,符合度:83%。(2)IgG组:敏感性:30%,特异性:93%,阳性预测值:58%,阴性预测值:82%,符合度:79%。非粒细胞缺乏组:(1)GM实验:敏感性:22%,特异性:86%,阳性预测值:44.8%,阴性预测值:68%,符合度:64%。(2)IgG实验:敏感性:78%,特异性:90%,阳性预测值:82%,阴性预测值:89%,符合度:87%。共收集10例经常规抗真菌治疗的患者入院、治疗7d、治疗90d(停药)、停药后14d整个疗程的GM实验结果以及IgG抗体试验结果,69例经常规抗真菌治疗患者入院、治疗7d的实验结果,数值皆呈现下降趋势,4例未经常规治疗的实验结果,呈现上升趋势。结论:1.我院肺曲霉病感染患者集中于相关科室如呼吸科,并且易并发肺曲霉病的基础疾病较多,我院肺内疾病以肺炎,肺外疾病以心血管疾病为主,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单纯影像学及微生物培养对于疾病诊断意义较局限,血清学检测至关重要。2.粒细胞缺乏的患者,GM实验对于曲霉菌感染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临床诊断符合度皆优于IgG抗体实验。对于非粒细胞缺乏的患者,IgG抗体实验各项指标优于GM实验。因此,应联合检测来作为曲霉病诊断的重要指标。3.应动态监测GM实验及IgG抗体实验结果,对曲霉菌感染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作用。